基于DeviceNet现场总线的即插即用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来源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qianqian3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eviceNet总线是一种基于CAN总线技术的符合全球工业标准的通信网络。同时,它还是一个开放的网络标准,其规范和协议都是开放的,具有良好的互换性,使得不同供货商的产品可以互换[1],在工业控制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μC/OS-Ⅱ是一个基于抢占式的实时多任务内核。采用μC/OS-Ⅱ作为软件运行的平台,能够实现资源复用,便于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与维护。应用软件在实时内核的统一管理下协调工作,能够高效地实现任务切换、任务调度、任务间通信、实时时钟管理、中断管理等功能。此外,μC/OS-Ⅱ源码公开,主要采用C语言编写,可移植性强,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即插即用技术已经被用于多个领域。采用即插即用技术,可以使用户在系统正常运行时插入或删除设备[2],合理分配系统资源。即插即用技术的优点可以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容易安装和配置新设备;第二,使在线动态配置成为可能,减少停机时间。本论文首先对CAN和DeviceNet现场总线的概念、特点、发展现状做了简要的介绍,并阐述了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接着介绍了论文涉及的相关技术,包括ARM技术、基于ARM7硬件平台的μC/OS-Ⅱ系统移植、DeviceNet协议和即插即用技术;然后给出了本课题的总体设计方案,根据功能不同将系统分为基于主站的即插即用模块和基于从站的即插即用模块两部分进行设计;接着介绍了该设计方案的具体实现。在实现中,首先移植μC/OS-Ⅱ系统到ARM上,给出了基于主站和从站的即插即用功能模块实现的程序流程图及主要功能函数;最后通过联机调试,得出一系列程序运行跟踪图,验证了在μC/OS-Ⅱ系统上实现的基于DeviceNet总线的即插即用功能的正确性。
其他文献
IPv6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础协议,随着IPv6互联网的逐步发展,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应用部署。对IPv6协议本身的研究以及对基于IPv6协议的应用也越来越引起许多的重视。   IPv6协
大数据时代用户面临“Big Data,Thin Knowledge”的窘境。信息推荐技术能够根据用户历史交互,建立用户偏好模型,进而为用户推荐其潜在感兴趣的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
光谱成像技术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高性能光谱系统的出现和计算技术的进步,高光谱遥感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高光谱所提供的遥感影像已经具有了很高的分辨率,从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人们对数据存储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存储的容量和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存储系统因其物理组成而受到很大的限制,集群存储作为一项已被广泛使
目前已有的成熟多媒体会议系统大多基于H.323协议族,H.323提供了较完善的音视频的会话控制功能,但由于其协议的复杂性,不易于开发和扩展。而IETF提出的XCON会议框架建立在S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