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遗嘱库法律定位与法律风险防范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ang18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为了适应人们对于遗嘱服务的法律需要,中华遗嘱库应运而生,填补了我国遗嘱登记保管实践的空白,并在7年时间里不断发展壮大。截止2019年12月,中华遗嘱库已经在全国设立11个登记中心,57个服务中心,登记保管了157206份遗嘱。但因发展时间不长,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能推动其良性持久发展,本文以前瞻性眼光研究中华遗嘱库存在的法律风险,重点研究以下内容并得出相应成果:本文首先通过对遗嘱库的发展沿革的概括以及主办方的梳理,认为中华遗嘱库的法律定位是公益项目,其主要内容是遗嘱订立、登记以及保管。其次,通过对中华遗嘱库遗嘱涉诉案件的分析,以遗嘱订立、登记、保管以及外部监督四个角度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检视,发现存在财产权属审查不严、遗嘱形式订立不严、遗嘱登记缺乏相关法律支持、遗嘱保管权利来源不明、业务质量和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外部投资存在利益纠纷等问题。最后,针对前文分析,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对接产权部门、完善订立程序、建立遗嘱登记制度、建立遗嘱保管制度、尝试以司法部为主导的遗嘱库年检制度、多方面保证人才培养、着重强调公益利益与商业利益相区分等。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教育领域已经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到了教学和科研方面,特别是将信息手段融入到教学模式的改革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用于中职校的体育课堂。翻转式教学不但打破了陈旧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模式,还将体育课堂有效的进行了延伸,弥补了学生不能细化示范动作等问题;在中职学校体育课堂中运用“翻转式”教学模式很有可能会改善传统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娱乐和资本结合催生了泛娱乐化,解构了传统的主流话语,各种低俗搞笑充斥新媒体,新媒体的泛娱乐化现象日趋严重。这势必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深入开展新媒体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娱乐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论述了新媒体泛娱乐化的内涵及表现,接着结合问卷调查,深入阐释了新媒体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本研究以739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对初中生亲子关系、人际敏感性和问题性网络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旨在讨论初中生亲子关系、人际敏感性和问题性网络使用的人口学变量差异,主要运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检验。第二部分旨在讨论初中生亲子关系、人际敏感性和问题性网络使用现状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运用皮尔曼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初中生亲子关系质量处于中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传统要素投入方式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创新战略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创新战略的有效实施需要以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基础。知识产权保护为技术创新者的技术专有权提供制度保障,维护了技术创新者的利益,可以激励其增加创新投入,推动技术进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然而,过于严格的知识产保护制度会阻碍知识和技术的传播,限制知识和技术的正外部性作用,从而会
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文本阐释作为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它以“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从人本身及其主体性、社会性、实践性的角度,是对人的本质、人的异化、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问题进行考察而形成的思想观点。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思想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价值目标。从理论上讲,研究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思想,对当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如何科学认识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从
大学作为社会发展的引擎和“服务站”,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然而,受到知识经济、国家宏观政策调整、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大学发展模式已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大学的角色和功能亟待改变。创业型大学最早在欧美兴起,是一种将知识与经济有机契合在一起的大学发展模式。创业型大学的出现,既是知识型社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种积极回应,也是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完善
《花间集》中对意象的选择存在大量相似的、类型化的构成,本文选择月、梦、灯烛、更漏四种夜间意象及相关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花间词夜意象的选择与蕴含的文化内涵。月意象的外在变化引导情感,以“望月抒怀”的原型心理寄托词人心境;梦意象作为现实与虚幻的桥梁,表达抒情主人公不同的情感态度;灯烛意象烘托词境,是词中女性形象的人格化倒影;更漏意象表现时间意识,依靠时间的主观性变化传递情感。花间夜词中存在不少脱离
个体的判断或决策过程通常是基于母语实现的,近期研究表明,道德材料的语言呈现形式能够影响道德判断,出现道德外语效应。在外语语境下,人们会持一种结果导向的道德判断标准,在道德困境中做出更多符合最大利益的功利主义判断。有研究发现,在同属于个人困境的具有高情绪、高卷入特点的哭婴困境中不存在母语和外语语境间的道德判断差异,对此现有理论难以给出合理的解释。传统道德困境中存在拯救者、被拯救者以及牺牲者三种人物。
1976年,在“纪念著名音乐赞助人、指挥家保罗·扎赫尔的70岁生日”的致敬活动中,布列兹创作了为独奏大提琴和六把大提琴而作的《信息》(Messagesquisse),这首以扎赫尔姓氏字母“SACHER”对应音高作为主题而进行创作的作品,给了布列兹丰富的灵感和启发。随后,他相继创作了包括《派生Ⅰ》(Dérive Ⅰ)在内的多部与SACHER音名主题相关的作品,占据了布列兹创作晚期的大部分比例。本文将
委托调解是法院在探索多元化纠纷解决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创新性制度,该制度已在各地人民法院中广泛实施,并取得一定效果。为使委托调解在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中发挥更大的价值,进一步深化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体制改革,有必要对委托调解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该制度进行研究。第一部分通过阐述委托调解的基本概念,将委托调解与法院调解、人民调解进行辨析,结合当前司法政策与立案登记制定性委托调解的性质为诉讼调解,并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