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约瑟夫·康拉德《黑暗之心》中的矛盾心理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暗之心》是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作者将其在刚果地区六个月的经历写成了这部作品。它是康拉德丛林小说的一部杰作,其间详细阐述了其灵魂深处的矛盾,以及欧洲文明和非洲原始状态的冲突。在这部小说中,康拉德用犀利的语言揭露并抨击了殖民主义的罪恶和虚伪,因而很多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具有超越其时代的进步意义。但是,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康拉德又不可避免的流露出他身处西方世界的优越感和自豪感,暴露了他的殖民主义态度以及对殖民主义的维护。约瑟夫·康拉德思想的矛盾性与其成为著名作家紧密联系。其矛盾心理生动地体现在康拉德既支持又质疑当时的文化思潮的作品中。他和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一样受到时代的影响。但是他对当时文化的洞察力和预见性是其他作家无法企及的。康拉德生活在维多利亚晚期向现代主义文化过渡的时期,他的思想兼容浪漫思想又反对浪漫,保守中又包含叛逆心理。因此,他的文学作品蕴含了19世纪和20世纪两个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黑暗之心》是康拉德最重要也最闻名于世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意义却充满模糊性,其间展现了诸多矛盾无法解决。本论文以这部小说为例,目的在于揭示康拉德矛盾心理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和矛盾心理形成的原因。本文以后殖民主义为理论依据,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为主要理论基础,他的理论详细阐述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本质。从历史角度来看,该作品具有时代进步意义,但同时又受到当时时代的影响,作者不可能摆脱其意识中潜在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想。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简析康拉德的生平和他的文学作品,国内外研究历史,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和本论文的研究焦点。第一章到第三章是论文的第二部分。每章分别解析康拉德对黑人、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态度及其各自在文本中的体现。第一章分析康拉德对殖民主义的分歧心理。一方面,康拉德表现出作为殖民主义者的优越感,视他们为朝圣者,并对主人公科尔茨的野心进行详细阐述。另一方面他也揭露了白人的贪婪和注定失败的命运,同时无情的揭露他们为虚伪的骗子。第二章介绍康拉德对非洲以及当地居民既蔑视又同情的矛盾态度。他歧视黑人,视非洲大陆为“他者”世界,但另一方面对黑人活力充沛和自然之美表现出赞扬之情。论文第三章解析康拉德对帝国主义的矛盾看法,表达了他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及质疑,但时代的局限性使他对帝国主义的罪恶进行掩饰,文化的冲突也使得其无法在殖民地安稳立足。第四章阐释康拉德矛盾思想形成的原因。最后是论文的结尾部分。康拉德的矛盾心理给予读者阐释的自由,也给予学者更大的研究空间。
其他文献
随着体育运动与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赛事蓬勃举办,体育场馆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体育场馆是进行体育运动的各类专业性场所,是为满足人的体育运动需要而修建的。体育场馆
中药材质量鉴定关系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具备较强的便捷性和精准性,能够甄别中药材的品质、产地、质量等重要信息。为了进一步分析近红外光谱技术对于中药
就Ecolo公司提供的天然植物除臭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除臭性能进行了试验 ,确定了较好的配方及用量 ,其中 1 # 工作液对H2 S去除率达到 99%。 1 # 、4# 工作液对NH3去除率在
中国古代法家的"法治"思想是我国传统法律思想发展的高峰,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在当今正我国正致力建设法治社会的背景下,"法治"又成为了法律界和社会各界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畸形水果”、“爆炸西瓜”等报道引发了大众对膨大剂安全性的关注,一些伪科学文章趁虚而入,将谣言以惊人的速度
鲁菜名称是一种社会语言形式,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本文以鲁菜菜谱、实地考察、网络调查和《鲁菜标准体系》里的鲁菜名称作为基本语料,运用了饮食文化学、消费心理学、接受
<正> 早在1932年Ferguson报道了云母可危害人体健康,1933年Jones提出绢云母可致矽肺。此后各国学者对云母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现场作了流行病学调查。近年来,随着云母工业用
期刊
第一部分脑β-淀粉样蛋白的PET显像药物11C-DPOD的放射性制备及质控标准的建立目的:研究脑内β-淀粉样蛋白的PET显像剂“C-DPOD([N-甲基-11C]-3,5---苯基-1,2,4-苯并噻唑)的制
湿地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具有资源、环境及社会功能等多种功能,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湿地生态系统自身具有脆弱性,加之巨大的人口压力、掠夺性的开发
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地理教学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地理教学上出现学生的知识建构与素质发展的矛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