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农业大国,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三农”问题不仅关乎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质量,这就使得尽快提高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成为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首要任务。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城乡隔绝式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差别,农村体育也不例外,城乡体育差别要素的不平等流动使得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村民获得的福利性体育服务远远落后于城市,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十分突出。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要求。解决农村公共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的严重滞后与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关键是要了解现有的农村体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状况,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在充分发掘和利用潜在资源,优化配置,使有限的体育资源发挥其作用和价值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支持与投入力度。农村体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是推动农村体育进一步发展的基本前提,农村体育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支配的农村体育资源的基础上,增强对农村体育资源提供的支持与保障。目前绝大多数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宏观层面对体育配置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大地域、高校和城市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的研究。关于农村的体育资源方面的研究很少,而对于农村体育资源的开发与配置方面的研究目前尚未发现。山东省是人口大省、经济强省,但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水平差异较大。这与我国的整体情况是相似的,我国也是自东向西呈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而且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差距是非常大的,从经济布局上来看我省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将基于当前的国情、省情,以社会转型和经济变革为宏观背景,以山东省的农村体育资源的开发与配置为研究主体,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以广大的农村为研究对象,以农村体育资源的开发与配置为研究内容,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山东省农村体育资源的现状及开发与配置的对策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农村地区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十分滞后,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条件已经落后于农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场地设施资源配置严重失调。2.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场所排在前三位的是村镇公共场所、田间地头、自家庭院,而利用学校的场地进行锻炼的人群比例较低,这也反映出农村学校的体育资源与社会体育资源的一体化程度还比较低3.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的人力资源构成呈现多元化趋势,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人力资源具有双主体,非体育系统的人力资源和体育系统的人力资源成为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的主体。但是本应该在农村体育中发挥主力作用的专业人力资源——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比重偏小。4.影响农村基层体育组织开展体育活动的因素主要有场地设施不足、体育经费欠缺、领导不重视、体育组织不健全、村组织配合差、农民健身意识低等六方面。5.我省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大多数在100元以内。而且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结构以实物型消费为主,参与型消费、观赏型消费为辅,表明了山东省内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类型的结构还不合理,尚欠优化。6.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最主要的动机是增强体质(52.6%),其比例占有绝对优势,其次是促进身体健康。这表明山东省内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突出表现在对体质和健康的追求上,体现了农村居民对体育的自然质功能的选择。7.农业、农村、农民的弱势特征使得农村体育的发展缺少了鲜活的平台基础,农村体育的管理体制僵化、运行机制被动乏力,农村体育资源的效益无法彰显,造成农村体育的布局结构性失衡,农村体育资源的开发与配置需要在改革农村体育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上寻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