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模拟人体腰腿痛临床症状,通过建立慢性根性腰腿痛大鼠动物模型,利用酶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观察局部取穴电针、远端取穴电针、远近配穴电针对造模前后腰部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RG)内神经递质一氧化氮、P物质、生长抑素表达的影响.探讨2HZ连续波低频脉冲电针治疗慢性根性痛的神经化学机制,观察三种配穴的电针方案治疗根性痛的神经化学机制的异同,为临床远近配穴电针治疗提供一定的形态学的依据,并为临床优化方案的筛选提供实验线索.
方法:采用慢性根性痛大鼠模型,将2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局部取穴电针组(C组,取双侧L4"夹脊"穴)、远端取穴电针组(D组,取双侧"阳陵泉")、远近配穴电针组(E组,取双侧L4"夹脊"+双侧"阳陵泉").观察大鼠步态恢复情况;检测电针前后痛阈变化;神经根压迫部位行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患侧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RG)P物质(sP)表达的变化;用NADPH-d方法检测脊髓背角和患侧背根神经节(DRG)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原位杂交法观察患侧脊髓背角生长抑素(SOM)表达的变化.
结果:
1.本实验参照文献复制的慢性根性痛大鼠模型稳定,急性期间质水肿充血炎症细胞侵润;慢性期纤维组织增生,慢性炎症等表现均与临床腰椎间盘突出症机械压迫及化学性神经根炎的病理机制相似.
2.C、D和E组术后步态随着时间推延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术后1天、7天、14天、28天、35天各时间点前后步态评分比较均增加,有显著差异(P<0.01).B组术后步态随着时间推延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35天即电针8天后C、D和E组步态恢复比B组进步快,电针8天后步态恢复评分:C组与B组比较增加有明显差异(P<0.05); D组、E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3.电针前后痛阈变化值的测定:痛阈随电针时间增长而增加,电针第1天、第4天、第8天后各组不同时间点痛阈变化值增加,有显著差异(P<0.01);C、D和E组组间痛阈变化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
4.sP阳性反应物表达:B组大鼠患侧脊髓背角sP免疫阳性反应物表达及DRG内sP免疫阳性细胞数(中小型细胞)较A组增加,有显著差异(P<0.01);C、D和E组患侧脊髓背角阳性反应物表达及DRG内sP免疫阳性细胞数较B组明显降低,但较A组表达增强(P<0.01);C、D和E组患侧DRG内sP免疫阳性反应物比较,E组较C、D组降低,有显著差异(P<0.01),背角sP阳性神经纤维比较,C、D和E组组间无显著差异.
5.NOS阳性反应物表达:B组大鼠患侧脊髓背角和IDRG内NADPH-d阳性反应物表达较A组增加(JF<0.01);C、D和E组患侧脊髓背角和DRG内NADPH-d阳性反应物表达均较B组明显降低,较A组表达增强(P<0.01).C、D和E组比较:患侧L4、L5背角C组较D、E组也均降低,有显著差异(P<0.01);患侧L4、L5 DRG内C组较D、E组NADPH-d阳性神经物表达均降低,有显著差异(P<0.01).
6.SOM阳性反应物表达:B组大鼠患侧脊髓背角SOM阳性反应物表达较A组增加(P<0.01),C、D和E组患侧脊髓背角SOM阳性反应物表达较B组明显降低,较A组表达增强(P<0.01).其中D组较C、E组表达降低,有显著差异(P<0.01).
结论:
1.电针对慢性根性痛的镇痛作用是机体的一个逐步调整的累积过程.大鼠术后步态随时间推移而逐步改善,各组电针治疗均能使术后步态的改善加快,尤以远端取穴电针和远近配穴电针为著.各组电针治疗均能使大鼠痛阈增加.
2.大鼠慢性根性痛造模后,sP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在脊髓背角及DRG内呈上升变化趋势,电针治疗减轻根性痛可能是通过抑制sP合成而阻断痛觉信号的传递.远近配穴电针在抑制sP合成方面作用更强.
3.大鼠慢性根性痛造模后,NOs反应阳性物质在脊髓背角及DRG内呈上升变化趋势,电针各组治疗均能减轻根性痛,可能是通过抑制NO合成而阻断痛觉信号的传递.局部取穴电针在抑制NO合成方面作用更强.
4.大鼠慢性根性痛造模后,SOM阳性神经元在脊髓背角呈上升变化趋势,电针减轻根性痛可能是通过SOM合成而阻断痛觉信号的传递.远端取穴电针抑制SOM合成方面作用更强.
5.电针治疗根性痛过程中,sP、NOS、SOM等各神经递质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远近配穴电针初步提示可能有较大应用价值,对大鼠术后步态的改善方面也有较好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