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三线人”身份认同研究——以C市Q厂为例

来源 :长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s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以从天津市去往C市Q厂支援建设的第一代“三线人”群体为研究对象,这也是我国自1964年起的一场以工业为主要对象的重大经济战略所造就的大移民——三线建设移民。在这数百万“三线”建设移民中,来自沿海的工业经济发展龙头产业区的天津产业工人也积极响应了国家号召并在全国起到了代表性作用。在60年代初期,天津机械局便响应国家号召,当即制定并出台天津市各企业支援“三线建设”的相关方针政策,并先后从数百家龙头企业中抽调近4万多余职工和近万台机械设备,支援“三线”工业建设,本文中所提到的C市Q厂的第一代“三线人”也包括在其中。由于作者特殊的家庭背景和结构特点,特选C市Q厂具有代表性的部分第一代“三线人”群体,通过观察和访谈,结合历史文献与资料分析方法,尝试研究支援建设C市Q厂的第一代“三线人”群体对于自身群体及其个体中的身份认同和建构逻辑,试着总结在这逻辑关系中国家、社会、群体及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多数群体身份认同研究的过程中,其主要是根据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互动中共同构筑的。在这一互动中所存在的差异性也促使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逐渐形成统一,即为社会群体。然而,对于群体身份认同的定义则是由于特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别中个体的集体意识和群体社会定义间相互博弈、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社会群体与群体认同之间的关系,笔者在与这一特殊群体的访谈中,通过回忆与现实的相结合下,受访者自身对于支援建设C市Q厂的第一代“三线人”如何看待,又如何认识这段历史及自身身份,进而分析在群体社会定义和自我认同之间的相互作用,试着从第一代“三线人”的口述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寻求他们群体和个体身份认同建构的逻辑。本文遵循C市Q厂的第一代“三线人”从到C市之前——定居C市——部分回津和不再离开C市的地域差异,以及其中的六个人生阶段作为分析框架,通过这六个阶段的国家话语、社会定义、群体认同及个体认同的逻辑,探讨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的身份认同与构建的过程。  本文在分析和探讨这一过程中,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重塑与变化,而在这一重塑和变化的大背景下,国家政策也随之调整,同时地域间的差异也会长期的影响着在C市Q厂的第一代“三线人”自我身份和集体身份认同的构塑,并使这一特殊群体长期处于身份的焦虑状态下。所以,在这一特殊历史情境和社会变迁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希望能探寻该特殊群体身份并形成构建其独有身份认同的逻辑思路。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要努力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同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不断促进政党关系的和谐。而加强民主党派参政能力建设是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全面推广以来,筹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参合县市和参合人数不断上升,参合率显著提高。新农合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农民出资意愿不高,参合能
罗庞塬油区是在定边范围勘探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发现的油田,它的发现对延长组油藏的发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长4+5油层特性和砂体展布规律对罗庞塬油田进行阐述,指出
20 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在对城市社会产生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农村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农民工的择偶意向和行为随之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文以甘肃L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初步改变了我国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的问题,东部沿海地区的诸多农村在政策扶持下依靠发展自身优势走上了致富路。研究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的发展现状对充分推广其
本次研究以网络消费行为为切入点,以城市居民为调查对象,分析其网络消费的基本状况,以及网络消费群体内部存在的数字鸿沟现象,并以数字不平等和品味消费分层理论进行社会学性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