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监测及β-微管蛋白基因生物学功能初步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lei8214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赤霉病(Wheat Scab),其病原菌无性态为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有性态为玉黍赤霉(Gibberella zeae.Retch),是世界范围内小麦最重要病害之一。在中国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和东部海岸地区,但是近十年来在北部和西部的小麦产区也有加重发生趋势。小麦赤霉病不仅可以造成产量损失,而且还会因病菌产生DON毒素威慑食品安全。30多年来,我国主要依靠使用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本文研究了江苏和安徽省小麦赤霉病菌近年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群体变化及与多菌灵靶标有关的β-微管蛋白基因主要生物学特性。在2006~2008年从江苏省、安徽省的不同地区采集分离小麦赤霉病菌测定其对多菌灵的敏感性。采集的4869个菌株中大多数菌株对多菌灵是敏感的,对多菌灵的抗药性菌株频率为5.65%。抗药性菌株频率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的变化范围为0~8.29%。研究比较了禾谷镰孢菌β1-和β2-微管蛋白基因敲除体及其恢复体对多菌灵的敏感性、菌丝生长、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和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野生敏感菌株2021的β1-微管蛋白基因敲除体对多菌灵的敏感性下降,ECso值由0.4579μg/ml上升至1.0774μg/ml,而抗药性菌株JT04的β1_微管蛋白基因敲除体对多菌灵的抗性水平则从中抗变为极高抗,EC5o上升了50~100倍。相反,野生敏感菌株2021和抗药性菌株JT04敲除β2-微管蛋白基因后,对多菌灵则表现超敏感,EC5o值相似,分别由0.4579μg/ml下降至0.1583μg/ml; 6.298μg/ml下降至0.1029μg/ml。证明β2-微管蛋白基因与菌体对多菌灵抗性有关,而β1-微管蛋白基因与菌体对多菌灵的抗性无关,β1-和β2-微管蛋白基因均是多菌灵的作用靶标,且β1-比β2-微管蛋白基因对多菌灵更加敏感;β1-微管蛋白基因敲除体的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形成及致病性与原始菌株没有显著差异,而β2-微管蛋白基因敲除体的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产生量及致病力则分别下降。β1-或β2-微管蛋白基因恢复体的上述生物学性状均与原始出发菌株相似。结果显示β2-微管蛋白基因对于禾谷镰孢菌的生命活动较β1-微管蛋白基因更为重要。
其他文献
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全球性的麦类真菌性病害,不仅降低产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染病麦粒中所含有的真菌毒素对人畜健康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目前,生产上对于小
湖羊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绵羊品种,由于长期以羔皮的质量和繁殖性能为目标进行定向选育,导致湖羊前期生长虽快,但肉用性能较低。因此,深入研究绵羊骨骼肌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阐
YZ-03菌株是为害空心莲子草病原菌异孢镰孢的一个菌株,本研究采用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不同培养基质、不同的培养时间和不同的培养基初始pH值等条件对YZ-03菌株产生毒素的影响
鲽形目鱼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历个特殊的变态过程,两侧眼睛移动到同侧,生活方式由浮游生活变为底栖生活,有些种类还伴随头部冠状幼鳍的消失。研究表明鲽形目鱼类变态是受甲
对国内常用的玉米自交系和群体材料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进行了抗纹枯病大田鉴定与评价;系统研究了玉蜀黍丝核菌的生物学特性,并对其菌体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电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