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何以流行:青年“丧文化”及其意义分析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丧文化”是当前青年流行文化的一个典型个案。青年“丧文化”是在互联网中诞生,以社交媒体为平台传播,以其悲观、颓废、无力、自嘲的表达为特点流行起来的一种青年流行文化。它包括图片、文字、音乐、影视等多种组成部分,是青年群体性情绪的表征,反映了青年群体正在面临的困境、压力和焦虑。青年“丧文化”现象引发了社会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探讨研究的话题。本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丧文化’的流行何以可能”,笔者以社会学的流行文化理论为理论框架,围绕“丧文化”的产生溯源、流行原因和意义建构等主要方面展开研究。“丧文化”的兴起并不仅仅是青年人单一情绪的表达和彼此共鸣,它有着较为复杂的成因以及十分独特的意义建构过程。在实际使用中,“丧”不仅催生并演变出了一系列内容和意义,构成一套独特的流行符号系统,更形成了一整套风格化、网络化特征明显的叙事体系。在“丧文化”流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青年“丧文化”群体通过拼贴、挪用和意义演变解构其原初意义,并通过同构将其被建构的意义整编为一套统一的风格表达,由此形成的“丧文化”是一种亦真亦假的“丧”——是青年“丧文化”群体对人生无奈的消解和抵抗,尽管带有悲观色彩,但也并不全然属于真正的消极和逃避。研究发现,当前青年“丧文化”的流行意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丧文化”是青年“丧文化”群体对问题的想象性解决和对现实的温和抵抗;其次,青年“丧文化”群体借此与主流文化争夺话语权,以主动的自我污名化的方式进行群体建构,寻求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再次,在“丧文化”被商业化的过程中,青年“丧文化”群体既是消费者,也可以通过积累亚文化资本成为生产者以换取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最后,“丧文化”具有人性化和大众化的美学意义,“萌”是“丧文化”的重要美学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丧文化”的消极色彩。
其他文献
<正>Airbnb联合创始人中国区主席Nathan Blecharczyk曾透露,目前中国区的房源已经达到15万套,自2008年以来已经有1000万中国游客选择了Airbnb,中国极有可能在2020年成为Airbn
地震灾害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地质灾害表现,可能在顷刻间导致房屋坍塌,地震条件下居住者的逃生时间很短,那么为了尽可能延长逃生时间,应降低房屋建筑倒塌概率,现代房屋建筑结
沈阳盛京宫殿是清代前期建造的皇家建筑,其建筑装饰展现出的信息价值有待继续开拓。本文以建筑装饰意象为研究内容,运用实践美学的方法论指导,对盛京宫殿建筑装饰的物理性表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各地的房地产管理部门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热潮。房屋拆迁系统是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房地产统计分析模块是
以白城师范学院吉林省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境慧明诚旅游咨询服务公司"为基础,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校园开展旅游咨询服务的可行性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当前,我国扶贫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冲刺期,如何按期完成全面脱贫目标,值得深思。产业扶贫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IF钢为基础开发出来的各种超低碳钢几乎可以满足汽车用钢板所提出的各种性能要求,对超低碳钢薄板材需求更是日益增加且对其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由于超低碳钢钢种的特殊性,在
1867年加拿大自治领的建立,是加拿大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对其建立过程的考察,对理解当今加拿大政治特点及其发展的一些重要的问题仍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前言部分简
为了有效解决半夏种苗快速繁殖和对不同产地来源的半夏进行有效鉴别,本实验以传统中药材—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e(Thunb.)Breit为材料,对半夏的组织培养技术、人工种子
社会已步入到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资源,向信息和管理要效益也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求在管理的思想和手段上有一些新的突破。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