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丧文化”是当前青年流行文化的一个典型个案。青年“丧文化”是在互联网中诞生,以社交媒体为平台传播,以其悲观、颓废、无力、自嘲的表达为特点流行起来的一种青年流行文化。它包括图片、文字、音乐、影视等多种组成部分,是青年群体性情绪的表征,反映了青年群体正在面临的困境、压力和焦虑。青年“丧文化”现象引发了社会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探讨研究的话题。本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丧文化’的流行何以可能”,笔者以社会学的流行文化理论为理论框架,围绕“丧文化”的产生溯源、流行原因和意义建构等主要方面展开研究。“丧文化”的兴起并不仅仅是青年人单一情绪的表达和彼此共鸣,它有着较为复杂的成因以及十分独特的意义建构过程。在实际使用中,“丧”不仅催生并演变出了一系列内容和意义,构成一套独特的流行符号系统,更形成了一整套风格化、网络化特征明显的叙事体系。在“丧文化”流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青年“丧文化”群体通过拼贴、挪用和意义演变解构其原初意义,并通过同构将其被建构的意义整编为一套统一的风格表达,由此形成的“丧文化”是一种亦真亦假的“丧”——是青年“丧文化”群体对人生无奈的消解和抵抗,尽管带有悲观色彩,但也并不全然属于真正的消极和逃避。研究发现,当前青年“丧文化”的流行意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丧文化”是青年“丧文化”群体对问题的想象性解决和对现实的温和抵抗;其次,青年“丧文化”群体借此与主流文化争夺话语权,以主动的自我污名化的方式进行群体建构,寻求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再次,在“丧文化”被商业化的过程中,青年“丧文化”群体既是消费者,也可以通过积累亚文化资本成为生产者以换取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最后,“丧文化”具有人性化和大众化的美学意义,“萌”是“丧文化”的重要美学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丧文化”的消极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