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对干燥综合征合并白细胞减少症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探究其在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以及证型与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相关性,为指导临床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3.1-2019.1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科干燥综合征合并白细胞减少症的患者。严格遵守纳入与排除标准,对其数据按证型进行分类整理,建立数据库,通过统计学方法整理与归纳,探究中医证型与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相关性,最终得出结论。结果:1.纳入干燥综合征合并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共92例,其中男性0例,女性92例。2.五种证型例数及频率由高到低为:气阴两虚证(49/53%)、痰瘀壅滞证(21/23%)、肝肾阴虚证(9/10%)、湿热蕴阻证(7/8%)、阴虚热毒证(6/6%)。3.发病年龄最大者为78岁,发病年龄最小者27岁,五种证型间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最长者为30年,最短者为半年,五种证型间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肝肾阴虚证病程较长,平均为14.00±10.33年,湿热蕴阻证病程较短,平均为3.43±2.70年。4.五种证型在有无关节疼痛、气短、盗汗、皮肤干燥、腰膝酸软症状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症状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WBC减少在各证型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WBC减少的影响最明显的是湿热蕴阻证(3.17±0.43*109/L),最不明显的是气阴两虚证(3.57±0.35*109/L)。6.ESR组和CRP组其指标高低在各证型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壅滞证组的ESR、CRP均值最高,分别为34.71±21.00mm/h、9.70±10.50mg/L;湿热蕴阻证组的ESR、CRP均值最低,分别为13.00±11.34mm/h、1.66±1.89mg/L。RF组指标高低在各证型之间没有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Ig A组、Ig M组其指标在各证型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g G指标差异在五种证型间具有统计学义(P<0.05),其中湿热蕴阻证均值最高(21.53±6.30g/L),气阴两虚证次之(20.56±5.12g/L)。8.经检验各证型中有无抗SSA抗体阳性组、有无抗SSB抗体阳性组的各证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痰瘀壅滞证的抗SSA阳性率最高(100%);湿热蕴阻证的抗SSB阳性率最高(71.4%),阴虚热毒证次之(66.7%)。有无抗RO-52抗体阳性在各证型之间没有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干燥综合征合并白细胞减少症,中医证型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为:气阴两虚证>痰瘀壅滞证>肝肾阴虚证>阴虚热毒证>湿热蕴阻证。2.病程越长越容易出现肝肾阴虚证,病程越短越容易出现湿热蕴阻证。3.对白细胞减少的影响最明显的是湿热蕴阻证;影响最不明显的是气阴两虚证。4.对ESR、CRP升高影响最明显的是痰瘀壅滞证;影响最不明显的是湿热蕴阻证。5.Ig G在湿热蕴阻证中增高最明显,气阴两虚证次之;IgA组、IgM组对证型无影响。6.抗SSA抗体阳性更易出现在痰瘀壅滞证中;抗SSB抗体阳性更易出现在阴虚热毒证和湿热蕴阻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