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文学翻译是文学翻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而儿童在认知、心理、性格等方面与成人相差甚远,因此译者面临着双重挑战:既要保存原作的童趣和韵律,又要将之传递给目的语文化中的儿童读者。《彼得·潘》是一部以成长为主题的经典童话,在儿童文学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从出版开始,这本书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也有数种不同版本的译作。作品的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充满童趣,故事情节富有吸引力,给儿童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翻译的目的即是使目的语读者通过阅读译文理解和接受外国文学作品,得到与原文读者类似的感受。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读者反应是否对等,为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标准。他认为,理想的翻译不应该仅仅拘泥于形式对等,而是找到与原文最自然且最贴近的对等语。换句话说,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等值。与以往重视译文与原文的对照、单纯从语言转换的角度来研究的翻译理论不同,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读者的主体作用,它指出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本文试图在功能对等理论的基础上,对《彼得·潘》的两个中文译本,从意义对等、形式对等、文化对等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第一个译本是杨静远和顾耕于1991年完成的译本,也是迄今最受读者欢迎的版本。另一个译本是马爱农于2011年完成的译本。通过对两个译本的分析评价,探究功能对等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意义。本论文分为以下六章:第一章引言,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问题以及论文结构。第二章文献综述,介绍儿童文学的定义和特征、国内外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以及对《彼得·潘》的研究。第三章理论框架,论述功能对等理论的两种类型及其在儿童文学翻译的应用。第四章概括介绍詹姆斯·巴里、《彼得·潘》的故事情节和《彼得·潘》的两个中译本。第五章对比研究,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从意义、形式、文化等三方面分析《彼得·潘》的两个中文译本。第六章结论,对全文进行回顾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