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作品长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而且一直是教学、考试的重点,虽然现行语文教材出炉之际, 曾传出“鲁迅文章大撤退”的舆论,但是通过对现行6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进行调查,笔者发现鲁迅作品选入教材的总量并未减少,鲁迅作品依然是中学语文课堂的“重头戏”。然而教学领域长期固守旧有经验以至形成了鲁迅作品艰涩、高深、批判性战斗性强的成见,并使学生滋生出厌烦排斥的不良情绪。介于此,本文选择了鲁迅作品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选入高中语文教材重复率最高的《祝福》一文,对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对文学批评界和教育教学界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两界的研究成果进行比对,在此基础上力争提出实用有效的教学建议。现今中学课堂对《祝福》的解读大多仍停留于旧有阶级论观点,将批判“吃人”的封建制度作为小说主流的甚至是唯一的主题。《祝福》中的人物也被“标签化”:鲁四爷是封建伦理道德的代表,柳妈鲁四奶奶则是“帮凶”,祥林嫂是贫穷弱小的下层劳动妇女。中学课堂对《祝福》进行诸如此类预设的、固化的、反封建性的宣讲,对作品缺乏深入真切地体验与思考,作品的艺术美与哲学思想也就更无从把握了。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文学批评领域和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纵观文学批评领域的研究趋势,可以发现文学界关于《祝福》的研究经历了“外因—内因”的历程。90年代以前的研究成果基本以“四权”为基础展开,90年代以后逐渐摒弃“四权”开始从社会学、宗教学、心理学等视角对《祝福》进行内蕴的挖掘。《祝福》教学方面的研究集中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祝福》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其主题和人物形象研究则如上文提到的,大多固守旧有经验。将两者进行对比不难发现文学批评领域的研究不断发展推进,而教学领域的研究则相对滞后,发展非常缓慢。笔者认为要想让《祝福》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真正走入当下,必须将文学批评领域最新最前沿的成果引入课堂,使教学与研究齐头并进。在此基础上,笔者试图结合文学批评领域和教学领域对《祝福》的研究,采用教学研究领域有效的教学策略,例如对比法、细读法,并将文学批评领域的研究成果引入课堂,以期对《祝福》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略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