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型”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听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zhong2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新的“互补型”教学模式下,利用计算机辅助学习的现代技术,丰富听说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本文旨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从大学英语教学的角度,探讨计算机辅助听说教学的效果。给出了不同教学模式的定义,回顾了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的发展概况。认为建构主义和自主学习理论是CALL的理论基础。 本文作者接受了2004级新生教学改革试点的任务,以成绩相当的两个班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英语“互补型”教学模式下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实验的目的在于探究“互补型”教学模式是否对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有显著的效果,听说能力的提高是否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实验结果证明,“互补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技能的培养,并同时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其他文献
霍桑是十九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被称作“心灵的罗曼史”,探索人心最隐秘的深处。霍桑认为,人心是不可捉摸的无底深渊,这使得他的作品矛盾重重,歧义丛生。他的作品
二战后,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经济全球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英语这门语言因为英美两国在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经济实力而成了国际间交流的通用语言,称为“混合国际语言”。在
一九六七年,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首次提出了“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着重论述了“合作原则”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制约“会话含义”产生的过程。该理论成为语用学的核心
本文借助Shklovsky的陌生化理论,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文学翻译中“陌生感”(strangeness)的诗意价值进行了探讨。或者说,试图以对异化策略所带来的“异国情调”或“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