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德美学和先秦儒家美学(本文主要涉及的是孔子和孟子)这两大美学体系虽然时空背景差异巨大,但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一致性。二者都是以道德上的善作为美学的最终落脚点,康德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先秦儒家美学充满了比德的象征思维模式。康德的目的论系统以道德的人为最终目的,并认为美的理想只能实现于道德的人。这与孔孟美学极端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注重培养大丈夫的浩然之气一致。二者的思维走向都是由美到善,康德认为美的理想的实现在于道德的人,孔孟美学的理想人格也是既美且善的,最终善的实现也是美的升华的必然结果,是美和善的完美的统一。本文在论述时把康德美学和孔孟美学看作是伦理美学,主要抓住这点对它们的共通性进行论述。这个比较,前人可以参考的资料非常有限,但是本文仍坚持进行这个比较。因为这个比较是有着现实意义的。现代以来,伦理学式微。传统的规范伦理学被摩尔开创的分析伦理学冲击,多元化的趋势在各个伦理生活领域里都很明显。同时伦理学沾染上了浓厚的美学的味道,尼采和福柯更是直接把整个人生的价值全寄托在了艺术上。伦理学在他们那里是被美学直接取代的。尼采被称为后现代的开端。在后现代的理论背景下,美学和伦理学的关系值得进行探究,美学和伦理学真的能截然分开吗?美学能取代伦理学吗?只依靠美学的力量,自由的通达可能吗?这些问题本文都尝试作了探讨。另外也不自量力地概括出了几条伦理美学应当包含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