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美学与孔孟美学的共通性——兼及伦理美学的构建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ne11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德美学和先秦儒家美学(本文主要涉及的是孔子和孟子)这两大美学体系虽然时空背景差异巨大,但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一致性。二者都是以道德上的善作为美学的最终落脚点,康德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先秦儒家美学充满了比德的象征思维模式。康德的目的论系统以道德的人为最终目的,并认为美的理想只能实现于道德的人。这与孔孟美学极端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注重培养大丈夫的浩然之气一致。二者的思维走向都是由美到善,康德认为美的理想的实现在于道德的人,孔孟美学的理想人格也是既美且善的,最终善的实现也是美的升华的必然结果,是美和善的完美的统一。本文在论述时把康德美学和孔孟美学看作是伦理美学,主要抓住这点对它们的共通性进行论述。这个比较,前人可以参考的资料非常有限,但是本文仍坚持进行这个比较。因为这个比较是有着现实意义的。现代以来,伦理学式微。传统的规范伦理学被摩尔开创的分析伦理学冲击,多元化的趋势在各个伦理生活领域里都很明显。同时伦理学沾染上了浓厚的美学的味道,尼采和福柯更是直接把整个人生的价值全寄托在了艺术上。伦理学在他们那里是被美学直接取代的。尼采被称为后现代的开端。在后现代的理论背景下,美学和伦理学的关系值得进行探究,美学和伦理学真的能截然分开吗?美学能取代伦理学吗?只依靠美学的力量,自由的通达可能吗?这些问题本文都尝试作了探讨。另外也不自量力地概括出了几条伦理美学应当包含的基本内容。
其他文献
本文以标题格式和标题用词为研究对象,重点介绍晚报类报纸各版面标题格式及用词的特点,并对近几年出现的标题变异现象进行研究,力求为标题语法研究提供语料支持。标题格式求新求
我国文坛巨匠郭沫若的身体素质并不强健,幼年时曾患过一场重病,青年时期东渡日本留学又患过伤寒,致使两耳失聪。然而郭老却享有87岁的高寿,其中的奥秘何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静坐健身法,发挥了养生强身、延年益寿的重要作用。  郭老的静坐,最早要追溯到二十年代初期。1914年初,他东渡到日本,当年6月考上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由于用脑过度,在一高预科一年毕业后,他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心悸、
春季避风  五行学说中有句话叫“避风如避箭”,意思是躲避风而不受寒,就如同躲避箭一样。尤其在春季,气温逐渐升高,人体新陈代谢由低潮开始复苏,汗孔开泄,血管扩张,人急忙地脱掉冬装,当春风吹或寒潮来时,长驱直入,寒气侵犯皮肤、关节和经络,会诱发多种疾病。因此,在春季避风是很重要的。  春季护头  避风最重要的部位就是头,春季养生需要避头风,保护头部不受风寒。“头”在中国字里又叫做“首”,头为人之首,人
期刊
本文对何其芳早期诗集《预言》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何其芳的童年时代和生活环境,这也是他写就《预言》的一个现实的和心理的基础。沉闷腐朽的封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