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一环,是巩固国家政权、稳固社会关系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大举措。小城镇的发展质量不仅关系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还关系到整个现代化的进程。且新常态体制机制下的中国发展,开始由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这也就相应地对小城镇发展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现阶段存在众多的昔日经济重镇,虽然其性质已属建制镇,且在旧社会、计划经济年代乃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取得过较为辉煌的成绩。但这些经济重镇近些年在整体的城镇化过程中却出现种种衰落的状况,其衰落对我国整个城镇化进程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甚至会阻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全面实现。昔日经济重镇在本文特指既不是城郊也不是边远地区,曾经取得辉煌成绩,而今这部分镇未能继续抓住经济改革开放大潮快速实现转型、保持曾经的辉煌。目前对这一类型的镇域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因此,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厘清昔日经济重镇衰落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有效建议,在符合现代城镇发展要求的同时,也为昔日经济重镇的重振提供普遍的借鉴意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从小城镇发展相关基础理论和发展历程入手,针对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的质量问题,并以昔日经济重镇——原先是福建传统四大名镇之一的白沙镇为例,从城镇化发展要素(包括非农人口比例、产业结构转变、城镇基础建设等方面)展开,并通过相关内容纵向、横向的对比,描述白沙镇的衰落现状,明确其衰落事实。紧接着从外界制度因素和自身内在因素的视角,提出国家为整体战略做出的政策调整以及昔日经济重镇自身条件和规划是其衰落的主要原因,国家政策调整具体包括国家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的调整、乡镇体制中“事权”与“财权”的改革、土地政策从宽松到紧缩的调整,自身原因具体包括交通区位优势的消失、镇政府对于自身的定位和决策。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确定了昔日经济重镇的衰落现状和原因,同样也从国家大的政策角度和自身角度两方面提出了昔日经济重镇重振的可能路径,即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并对自身进行科学定位和规划,变更其发展模式。本文虽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昔日经济重镇的原因和对策,但仍有不足之处:尽管类似于白沙镇这样的昔日经济重镇很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都有所区别,因此不能完全覆盖所有昔日经济重镇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