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感觉、思维、行为等多方面的异常,以环境不协调和精神活动异常为特征,对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完整的白质连接是维持脑正常功能的结构基础,因此SZ的感觉、精神活动异常的脑区可能会有一定的白质纤维结构异常,但目前国内外研究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的研究存在较多争议。本研究运用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技术采用基于纤维骨架的空间统计方法(tract 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分别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幻听症状患者、健康人群的脑白质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为明确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不同症状患者的白质结构病理改变提供神经影像依据。方法:实验一以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性别、年龄、右利手情况相匹配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40名和健康者40名。对所有被试进行DTI数据采集,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软件库(Functional MRI software Library FSL4.1.9;http://www.fmrib.ox.ac.uk/fsl)里的TBSS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FSL里面的随机化(randomise)统计软件(http://www.fmrib.ox.ac.uk/fsl/randomise/index.html),使用基于非参数的随机排列检验(randomized permutation test,RPT),设置为5000次随机排列,对两组数据的全脑白质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及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on,MD)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并采用无阈值簇群增强(threshold-freecluster enhancement,TFCE)方法来校正多重比较中的I类错误,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实验二以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性别、年龄、右利手情况相匹配的精神分裂幻听症状患者32名和健康者32名。对所有被试进行DTI数据采集,利用FSL里的TBSS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FSL里面的随机化统计软件,使用RPT检验,设置为5000次随机排列,对两组数据的全脑白质FA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并采TFCE方法来校正多重比较中的I类错误,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一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首发精神分裂症组全脑白质FA值无统计学差异。实验二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幻听组左侧钩突束、下额-枕叶束及左侧前丘脑辐射区的左侧额叶、内囊前肢及左侧外囊白质FA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FCE-corrected)。结论:实验一因为精神分裂症是一大类精神疾病,包括多种临床分型多种感觉、思维、情感的障碍,不同的症状会与不同的功能脑区相关联,当各种不同的差异区叠加在一起,就会降低了各自差异区的显著性,这可能是导致阴性结果的可能。实验二本研究结果表明,左侧钩突束、下额-枕叶束及左侧前丘脑辐射区的白质纤维损伤,提示左侧额叶与左侧丘脑、左枕颞区的白质连接异常导致了精神分裂幻听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