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珊瑚礁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丰富、最脆弱的生态系统,特别是近岸珊瑚礁生态系统更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文针对目前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研究不足的问题,以南海涠洲岛近岸珊瑚礁生态系统为研究区域,选择由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传统有机污染物,即有机氯农药(OCPs)、多氯联苯(PCBs),以及新兴有机污染物有机磷酸酯(OPEs)为目标化合物,研究其在珊瑚礁鱼类中的残留水平和组成特征;并以八种珊瑚礁鱼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珊瑚礁生态系统中OCPs、PCBs和OPEs的生物富集和营养级生物放大特征;同时,本文研究了繁殖期鱼类中OCPs和PCBs的母体转移特征。此外,研究评估了居民消费珊瑚礁鱼类对OCPs和PCBs的潜在暴露风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OCPs、PCBs和OPEs检出率为95.7~100%、76.1~100%和34.5~100%,表明这些化合物在八种涠洲岛珊瑚礁鱼类体内普遍存在。OCPs、PCBs和OPEs的脂质标准浓度分别为24.5~452、0.87~19.8和255~1132 ng/g lw,其含量水平处于全球较低水平。横纹九棘鲈和褐菖鲉分别是OCPs、PCBs和OPEs含量最高的鱼类,这与两种鱼类的摄食习惯和栖息环境密切相关。(2)总体上,涠洲岛珊瑚礁鱼类体内的OCPs以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DDTs)、MXC为主,二者共占OCPs总浓度的89.9~96.4%;PCBs以六氯联苯(Hexa-CBs,50.1%)和五氯联苯(Penta-CBs,19.5%)为主要同源物;而OPEs则是以三(1-氯-2-丙基)磷酸酯(TCPP)为主要化合物,占OPEs总含量的23.7~48.2%。其次是三(2-丁氧基乙基)磷酸酯(TBEP)和磷酸三(2-乙基己基)酯(TEHP)。化合物的组成特征和来源分析表明,八种珊瑚礁鱼类中目标化合物的组成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历史残留是当前鱼类体内DDTs、HCHs、CHLs和PCBs的主要来源,而日常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决定了OPEs的污染模式。(3)不同鱼类的OCPs、PCBs和OPEs的含量水平存在种间差异。肉食性鱼类体内的OCPs、PCBs和OPEs浓度要高于植食性和杂食性鱼类;底栖型鱼类体内的OCPs、PCBs和OPEs含量水平普遍高于其他鱼类。但由于黑线丹波鱼处于繁殖期,其体内OPEs含量水平高于底栖肉食性鱼类横纹九棘鲈。通过分析生物体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物参数(体长、体重和脂肪含量)与目标化合物湿重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发现,鱼类中DDTs、HCHs、CHLs、MXC、HCB和PCBs的积累具有正向的生长依赖性和脂肪依赖性;而Drins与OPEs化合物的积累具有负向生长依赖性,并且不具有脂肪依赖性。(4)在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中,不同化合物在鱼类体内积累的程度存在差异。在生物富集因子(BAF)方面,DDTs和MXC具有生物累积性(Log BAF≥3.7),其Log BAFs值范围分别为3.54~5.22和3.39~4.47;部分鱼类样品中的PCBs和HCB呈潜在的生物累积性(3.3≤Log BAF<3.7);未发现其他化合物(包括HCHs、CHLs和Drins)在鱼类样品中具有生物累积性。就鱼类食物链而言,除Drins和OPEs外,大部分化合物的营养级生物放大因子(TMF)均大于1,呈生物放大趋势;Drins和OPEs在鱼类食物链中依然表现为生物稀释。(5)由于这些化合物在繁殖期鱼类存在更倾向于富集在性腺中的特异性转移,导致40个OCPs和PCBs同系物的转移率(ECR)在0~89.2%之间,ECR低于50%的同系物仅占27.5%,且多为分子量较大的PCBs单体。目标化合物向性腺组织的特异性转移过程主要受性腺成熟度、化合物理化性质、背景浓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6)风险分析发现,食用涠洲岛五种主要经济鱼类不会导致人体非致癌性和致癌性的健康风险。本研究表明涠洲岛珊瑚礁区存在一定程度的OCPs、PCBs和OPEs污染。尽管这些污染物在八种珊瑚礁鱼类中的含量处于世界较低水平,但在所有样品中普遍存在。由于化合物的生长依赖性和脂肪依赖性,珊瑚礁生物体内的部分OCPs和PCBs随鱼类食物链不断累积。因此,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中传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新兴有机污染物的生态威胁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当引起人们持续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