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直接面向居民最基本的民生诉求,其服务功能也是为了使社区居民能够获得基本的福利,提高生活质量,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在社区服务发展过程中,政府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社区服务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严重制约了我国社区服务功能的发挥。而生活政治为我国当下的社区民生建设都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要更加注重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选择机会的增加,个体可以拥有更多地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如何进一步创新社区服务运行机制,克服社区服务发展中的障碍是当前研究的重要问题。深圳作为一个创新之城,积极在社区服务的运行机制上进行创新,推出了“民生微实事”项目制,将以往“政府配菜”方式转为“百姓点菜”方式,主要解决从社区所收集到居民群众反映的“小、急、难”民生问题。该机制为城市社区服务的运行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形式,而这一机制是如何运行的?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了什么效果?当下还存在哪些问题以及问题?该如何解决?对这上述问题的研究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当前和未来社区服务发展的新趋势,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可以总结出相关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本文以生活政治为理论工具,采用问卷调查,文献研究法,以深圳市民生微实事作为分析对象,系统分析了该机制的运行过程和作用方式,发现该机制通过对社区的充分赋权,多元主体间的协商互动,政府、社会组织、居民间的利益博弈等,重新塑造了社区服务供给方式。总体来看,深圳市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成效,服务项目总量大,覆盖群体广,类型丰富,种类多样,满足了不同居民群体的多元化需求,解决了大量的社区民生问题。但另一方面,发现该机制的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居民对于社区服务的整体满意度并不高,同时,在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政府的规范和监督不到位,社会组织专业性弱,以及社区决策机制缺乏代表性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该机制功能的发挥。为了进一步优化该机制,文章从政府、社区以及社会组织三个角度剖析,总结了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包括:项目制重审批而忽视运行、监督;协商互动不足,社区缺少话语权;项目化形式强化对社会力量的控制;社会组织功能的弱化。在问题和成因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生活政治理论提出优化路径,运用互联网技术拓宽社区服务需求的收集渠道,从而提高社区协商互动的有效性;通过制度优化来敦促政府履责和监管;社会组织自我赋能,增加资源的开拓渠道;个体要培育公共精神,增强参与意识等。最后,本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在当前的生活政治中,社区民生建设应树立怎样的理念?生活政治所体现的价值应如何投射到当前的政治体系中?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认为生活政治视角下社区民生建设理念应包括以人为本、立足于社区、尊重差异性、强调多元参与几方面。生活政治所体现的价值必须要依靠制度来形塑具体政治生活形态。只有在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下,政治生活才能有规范的秩序,持续进行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