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降低奶牛氮排放,提高氮利用效率的思路着手,主要做个以下2个试验。试验一:奶牛场氮利用效率的研究。选择河南省25个具有代表性的奶牛场(奶牛场标号为1~25),在试验期收集每个奶牛场的高产奶牛的饲料样品(包括各种饲料原料和全混合日粮)、奶样、粪样。记录采食量和产奶量。分析各个奶牛场的日粮营养状况,饲料转化效率,氮利用情况及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25个奶牛场的粗蛋白水平在11%~18%之间;干物质采食量的范围是16~27kg/d;平均产奶量在25kg/d以上;饲料转化效率(奶料比)在0.80~1.59之间。25个奶牛场的乳脂率变化较大,最低的是2.07%,最高的为4.30%,乳蛋白,乳糖,总固形物则变化不大;尿素氮的正常值范围为10~16mg/dL。(2)25个奶牛场的摄入氮364.89~749.13g/d,平均为556.96g/d;乳氮95.14~167.43g/d,平均为131.29g/d;氮利用效率20%以上的牧场占调查总数的90%以上。(3)饲料转化效率与粗蛋白含量没有很强的相关性,与氮利用效率呈现负相关性;粗蛋白含量与尿素氮含量呈现正相关关系。赖氨酸、蛋氨酸与饲料转化效率和氮利用效率几乎不存在相关性。试验二:粗蛋白水平对奶牛氮排放的影响。根据胎次相同,产犊时间,产奶量相近的原则,选择48头高产且体况评分偏低的荷斯坦奶牛作为试验牛。选择12头奶牛进行代谢试验,随机分成4组(A,B,C,D),每组3头,分别饲喂不同的4种日粮,其中A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粗蛋白含量为17.07%;B,C,D组分别添加4%,8%和12%的蛋白,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7.92%,18.55%,19.17%。试验期为60天,试验期最后3天进行代谢试验。在试验期,每天记录奶牛的产奶量、采食量、剩料量。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粗蛋白,对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有影响,B,C两组干物质采食量有下降的趋势,与A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D组干物质采食量与A组相比升高了,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D组与B,C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粗蛋白不同添加量对产奶量,饲料转化效率无显著影响(P>0.05)。(2)日粮中不同的粗蛋白含量对奶牛乳成分及尿素氮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各日粮的尿素氮含量处在10~16mg/dL正常范围之内,且随着粗蛋白含量的升高,尿素氮含量有增加的趋势。脂蛋比均处在1.12~1.36正常范围之内。与A组相比,D组乳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3)日粮中不同的粗蛋白含量对奶牛体况评分、体高、体斜长及奶牛日增重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着粗蛋白含量的升高各项指标有增高的趋势。(4)日粮中不同的粗蛋白含量对乳氮、粪氮、沉积氮、氮利用效率(乳氮/采食氮)、乳氮占采食氮的比例,尿氮占采食氮的比例,粪氮占采食氮的比例及乳氮、尿氮、粪氮占消化氮的比例和氮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氮利用效率有先增高再降低的趋势。与A组对照组相比,B,C组对奶牛采食氮、尿氮、消化氮和排泄氮差异不显著(P>0.05),但D组的采食氮差异显著(P<0.05),而尿氮和排泄氮差异极显著(P<0.01)。(5)日粮中不同粗蛋白含量对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蛋白、白蛋白、葡萄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尿素氮、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钙和血磷没有显著影响(P>0.05),说明日粮中不同的粗蛋白含量对奶牛的血液生化指标没有显著性影响。但总蛋白和葡萄糖的含量随着蛋白质含量的升高呈现增高趋势,而尿素氮的含量则呈现先增加后减低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