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脏手术(如肝移植术、部分肝切除术等)多经历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过程,I/R不仅造成肝脏本身损伤,还可引起全身其他脏器损伤(如肾脏、肺脏、心脏等)。本实验将探讨:KIM-1在大鼠肝脏I/R后肾损伤模型中肾脏的表达;肝移植患者尿液中KIM-1水平变化对术后早期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意义;结合基础与临床实验结果初步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肾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基础实验,选取220-240g雄性SD大鼠26只,其中实验组24只、对照组2只。按肝脏血流阻断时间不同将实验组分为A组(10min)、B组(20min)、C组(30min),根据术后肝脏再灌注时间不同将A组分为A1(2h)、A2(6h)、A3(12h)、A4(24h)四个亚组,B、C两组分亚组方法如A组。建立大鼠肝脏I/R后肾损伤模型。将各组按肝脏再灌注时间不同处死大鼠,取肾脏组织;经10%福尔马林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制成蜡块,切片(4μm),HE染色、抗大鼠KIM-1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下计数肾小管KIM-1阳性染色个数。第二部分临床实验,以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在天津第一中心医院移植外科接受经典非转流肝移植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50例。留取患者术前、门静脉开放后0h、2h、6h、12h、24h尿液各5ml;取其术前及门静脉开放后12h、24h、48h、72h、96h外周静脉血5ml抗凝。用苦味酸化学发光法检测血肌酐(SCr)、尿肌酐(UCr),用ELISA法检测尿液KIM-1水平。根据急性肾损伤协作组(AKIN)标准确定AKI病例。研究对象分为AKI组与非AKI组,于设定时点观察两组患者尿液KIM-1和SCr水平变化。采用t检验、重复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确定两组间术前、术中的显著差异性因素;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等方法,评价尿液KIM-1检测对肝移植术后AKI的诊断价值。结果:第一部分:大鼠肝脏I/R后肾损伤模型对照组与实验组大鼠24h存活率100%,模型稳定可用于相关研究。对照组:肾脏HE染色镜下可见肾组织内肾小球均匀分布,肾小管结构清晰可见;抗大鼠KIM-1免疫组化染色未见特异性KIM-1阳性染色。实验组:HE染色镜下可见肾间质瘀血,肾小球旁器炎细胞浸润、损伤,肾小管周围炎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水肿、肾小球萎缩;抗大鼠KIM-1免疫组化染色镜下见肝脏I/R后肾脏组织内,肾小管上皮KIM-1阳性染色;100倍镜下计数10个肾小球单位周围肾小管KIM-1阳性染色个数,总数/10=单个肾小球周围肾小管KIM-1阳性染色个数,观察发现随着肝脏缺血时间或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肾小管KIM-1阳性染色个数增多,即肝脏缺血30min-再灌注24h组大鼠肾小管KIM-1阳性染色个数最多达10.1个/单个肾小球。第二部分:50例患者中27例发生了肝移植术后AKI,发病率为54%。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SCr,术中输血量、失血量、尿量及手术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而AKI组术前MELD评分,术中无肝期时间、无尿时间均较非AKI组明显升高或延长,P<0.05有统计学差异。MELD评分与无尿时间相关系数:0.39,P<0.01。无肝期时间与无尿时间相关系数为:0.71,P<0.01。术后24h AKI组SCr明显高于非AKI组,具有统计学差异,但随后两组SCr逐渐降至术前水平。而尿液KIM-1在AKI组门脉开放后2h达到高峰,与非AKI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且这种差异一直持续至门脉开放后12h。以AKIN标准为金标准时,ROCAUC结果表明:取门脉开放后2h尿液KIM-1:14.2ng g-1Ucr作为诊断AKI界值时,特异度达88.9%、灵敏度达82.6%。结论:1、大鼠肝脏I/R后肾损伤模型中KIM-1能特异地反映肾小管损伤。2、尿液KIM-1可作为早期诊断肝移植术后AKI的有效指标。3、对于肝移植术前肾功能正常者,术中尿液KIM-1的变化可能对早期预测AKI有帮助。4、缩短经典非转流肝移植术中无肝期时间,或许会减轻术后肾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