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研究背景:铜绿假单胞菌(Pesudomonas aeruginosa,PA)和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是革兰阴性菌中的条件致菌,近年来感染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医院感染的常见细菌之一。这两种细菌生存能力强,可长期在医院内定植,甚至造成感染的暴发流行,监测其临床特征及耐药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的:研究2006-2009年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特征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比较多粘菌素B与亚胺培南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监测近4年来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分布特征。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药敏试验,分析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比较近4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采用常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多粘菌素B及亚胺培南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比较其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近4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占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的构成比保持在20%-23%之间,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占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的构成比逐年增加,以ICU病房患者呼吸道标本检出率最高。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从2008年起明显上升,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比例也逐渐增加。比较多粘菌素B及亚胺培南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显示,多粘菌素B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率为92.4%,对鲍曼不动菌株的敏感率为93.8%,多粘菌素B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明显高于亚胺培南。结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多重耐药菌比例明显增加。应加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细菌耐药监测。多粘菌素B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仍呈现出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对于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可以考虑使用多粘菌素B治疗。第二部分多粘菌素B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研究背景:铜绿假单胞菌(Pesudomonas aeruginosa,PA)和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是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这两种细菌均为条件致病菌,随着近年来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肿瘤化疗等药物的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增多,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日益严重。由于这些多重耐药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迫切需要一种药物能够有效地治疗这类感染。目的:测定多粘菌素B、头孢他啶、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并测定多粘菌素B的杀菌曲线。方法:从我科细菌室筛选出至少对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中三种药物同时耐药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各50株。以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MIC值。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菌液的光密度(Opitical Density,OD)值,并根据公式计算出菌液的对数值,以菌液浓度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绘出多粘菌素B对于实验菌株的杀菌曲线。结果:与头孢他啶、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四种药物相比较,多粘菌素B对两种多重耐药菌有着更为明显的抗菌活性。通过分析杀菌曲线可知,多粘菌素B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两种多重耐药菌呈现出浓度依赖性。结论:与头孢他啶、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相比,多粘菌素B对两种多重耐药菌有更为明显的抗菌活性,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现出浓度依赖性。在面临无药可医的“后抗生素”时代可以考虑重新使用多粘菌素B作为治疗由于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的一种有效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