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杏6区葡Ⅰ油组井震结合储层构型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tsetm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杏树岗油田是大庆油田的主力油田之一,开发时间悠久,已步入开发中晚期,各主力油层早已步入了高含水后期,井网密度极大,储层非均质性强,注聚困难,再加上对地下储层构型认识不清,导致大量剩余油滞留地下,油田采收率难以提高。因此,针对研究区的地质状况与开发现状,开展精细的储层构型研究,明确了砂体构型的展布特征及储层构型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为研究区后期开发方案调整和提高油田采收率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本文针对杏树岗油田葡萄花油层河流-三角洲的储层地质特征,利用丰富的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采用“井震结合、模式指导、平剖互动、层次约束”的研究思路,在建立精细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应用分频多属性融合技术和分频多属性反演技术进行储层分布预测,确定了研究区构型单元类型与特征,总结了河道砂体边界的测井、地震响应模式,完成了研究区多级次储层构型表征。研究结果表明:(1)建立了研究区基于单层的精细等时地层格架,研究区地层总体上呈加积式地层结构样式,由北向南顺古水流方向地层厚度逐渐增加,符合浅水三角洲地层发育模式;(2)研究区自下而上砂体规模不断减小,PI3砂岩组砂体最为发育,厚度较大且连续,主要有“连片状”、“宽条带状”两种平面分布样式。主力小层内以点坝和废弃河道为主,废弃河道发育较为连续,为点坝边界,点坝呈串珠状分布,河道周围发育分流间湾泥岩和少量溢岸沉积;(3)分频多属性融合方法明显提高了地震属性与砂体厚度的相关性,使储层预测结果更加精确;分频地震反演有效预测了井间砂体分布;(4)以“井震结合、模式指导、平剖互动、层次约束”为研究思路的储层分布预测与储层构型研究方法,综合地震数据和测井资料的优势,增加了薄层砂体的可预测性和复杂砂体的预测精度,尤其适用于研究区这样密井网小井距薄地层等地质特征的油田。本次研究不仅为杏6区西部后期剩余油挖潜及后期开发方案调整提供地质依据,也对相似地质特征和资料基础的油田构型分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在我国城市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村改居”作为一种新型社区应运而生,它具有“社区居民构成复杂、似城似乡又非城非乡且城乡结合”的特殊性。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村改居”社区基层党组织转变为社区的“管理者”,从农村基层组织向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过渡,实现自身建设与发展,是必须妥善应对的问题。以哈尔滨市“村改居”社区D社区基层党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向社区居民和基层党组织成员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也通过对社区基层党组
学位
全波形反演方法是一种在范数意义下寻求最优解的方法,由于该方法可以有效利用地震波形信息,提高反演精度,该方法得到广泛研究。全波形反演的基本思想是:在范数意义下衡量合成地震记录与实际地震记录之间的差距,而后通过局部优化算法对原有的速度模型进行不断更新,使其逼近真实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该方法存在一些困难,例如地震记录与模型参数之间的非线性、需要处理海量数据、对初始模型要求很高。为了将全波形反演方法更好地
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由于受到信息不对称且流通不通畅的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始终存在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随着历史发展,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一直以来都没有离开大众的视野。农产品农药超标、以次充好、食品添加剂过多以及滥用化工原料,制假售假等问题,一经曝光就会被笔伐口诛。从2003年"大头娃娃"事件起,劣质奶粉开始被曝光并于2008年爆发得到彻查,中国奶行业受到了重大冲击。
期刊
古近系和新近系是柴达木盆地西部(以下简称柴西)的主力产油层。柴西古近系下干柴沟组碎屑岩储层具有粒度细、物性差、孔喉半径小、成岩差异大等特点,非均质性较强。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储层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岩心描述、测井解释、分析测试等实物工作,分析测试主要包括薄片鉴定、X-衍射、孔渗测试、高压压汞等,对柴西古近系下干柴沟组碎屑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特征和储层
针对西泉103井区石炭系主要发育的火山岩油藏在现阶段开发过程中面临火山机构及有利岩相认识不清,火山岩储层特征表征不明等问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开展火山岩体刻画及三维地质建模研究。基于岩心、薄片、钻测井及化学实验分析资料,明确了研究区目的岩体的岩性主要为安山岩、火山角砾岩、角砾凝灰岩、凝灰岩这四种,并通过利用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相结合将目的岩体分为7个岩体,通过平剖结合的方法以及测井地震数据的结合,得到
油田精细分层注水技术是用于油田井下的结合电控技术的自动化注水驱油技术,该技术把配水器装配在井下,通过电控设备调整水阀开度达到精细注水的目的。非接触输电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电能传输方式,其本身有无摩擦、密封条件好的优势,可以给油田井下装置供电,相较于其他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电磁感应耦合技术适用于近场耦合,传输的功率大,更加适合油田井下环境。本文首先研究配水器结构以及油田井下工作环境,对比几种不同样式的电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的具有复杂的空间分布特征,岩溶缝洞经历了长期充填作用,导致储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油井产量差异大,严重制约了油田的有效开发。因此,亟需明确塔河油田岩溶缝洞结构模式和充填规律,为油田开发提供地质依据。为此,本论文以明确溶洞型碳酸盐岩储集体充填结构特征为核心,综合利用岩溶地质学理论、多学科资料,对岩溶缝洞储集体内部充填结构特征及充填规律、充填主控因素开展了系统研究。野外露头将大型溶
随着近十年来无线电力输送技术的迅猛发展,不被线缆限制的输电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目前主流的四种无线电力输送技术中,磁耦合谐振无线电力输送技术因其在中等距离无线输送电力的诸多优势,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和研究人员的重点研究对象,并被广泛的应用,获得了很多具有开拓性的重要研究成果。本文针对磁耦合谐振无线电力输送系统输送性能和优化智能控制算法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分析了磁耦合谐振无线
油田井下管柱图是试油工程方案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地质设计中的井身结构图、工程设计中的油田井下管柱图以及地质设计中的井控装备示意图和地面流程示意图。目前,试油试采分公司对不同部门使用的工具图例缺少统一的管理,导致了管柱信息、工具图例孤立;因不同部门实际需求不同,对管柱图件的绘制和要求也各不相同,导致同一系统无法同时满足所有的需求;同时不同部门和不同设计人员因绘图水平不同,同一管柱图的绘制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