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皮肤相关性淋巴样组织(SALT)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皮肤是淋巴网状组织之一,原发于皮肤的淋巴瘤约占结外淋巴瘤的第3位,仅次于胃肠和口咽环。原发性皮肤淋巴瘤(PCL)包括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和皮肤B细胞淋巴瘤(CBCL),其具体分类复杂,不同类型预后差别显著。如果诊断时未进行具体分析,将导致对部分患者进行过度治疗引起较大副作用,或未能积极治疗耽误病情。怎样准确而相对简单地进行分类是临床医生最关心的。找寻一些能反映皮肤淋巴瘤恶性程度且操作较简单、成本较低、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满意的指标是皮肤科工作者面临的难题。目的:通过比较蕈样肉芽肿和非蕈样肉芽肿CTCL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初步探讨CTCL的分类及其免疫组化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帮助。方法:在我科1980.1~2002.6考虑皮肤淋巴瘤的存档蜡块中结合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确诊CTCL,参照Willemze等提出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新分类法(简称新分类法),分为MF组、CD30+CTCL组及CD30-CTCL组。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并比较p5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Ki-67的免疫组化表达、核异型性及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在CTCL各类型的差异,并随访患者了解其病程变化。阴性对照用PBS代替单抗,正常对照选用慢性皮炎病例,阳性对照选用大肠癌组织。结果:1. 按照Willemze新分类法对34例CTCL进行了分类,分为MF和非MFCTCL两大类,其中MF19例,非MF15例(CD30+CTCL 6例,CD30-CTCL 9例)。2. 检测了p53,TNF-α,Ki-67在各组病例中的表达,通过统计分析,显示了这三个指标在不同类型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表达具有不同程度的统计学差异。3. AgNOR在各组间也具有显著性差异。4. 肿瘤细胞核异型性检测显示除MF组与CD30+CTCL组外,其它不同类型之间细胞核的平均光密度、积分光密度及形状因子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 Willemze新分类法对CTCL的临床诊断、分类及指导治疗意义较大。2.图像分析能较客观地反映免疫组化表达强度,可对进一步分析CTCL的恶性程度提供参考。3. p53、Ki-67的AOD、IOD值在各组间表达强度有差异,随着CTCL的恶性程度增加而增高,对CTCL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判断恶性程度有不同程度的意义,并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而TNF-α的差异不明显。4. AgNOR的定量检测能较好反映肿<WP=7>瘤的演进过程,为CTCL的诊断、分类、评估预后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依据。5. 肿瘤细胞核的异型性检测对CTCL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分类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