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我国流传的十分广泛,曲目众多,样式繁杂。关中地区皮影戏,不仅有着令人震撼的声腔艺术魅力,也有着黄河流域民俗的文化积淀。如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在古老的道情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结合了一些周边地方剧种及当地民歌的部分曲调,并融合了当地方言的声调作为其旋律基础,流行于陇东地区,享有“皮影之乡”美誉。板路唱腔是环县道情音乐的核心唱腔,也是最能体现其音乐特征的精华。环县道情皮影戏多是为了“敬神”、“还愿”而演出。这与农民期盼丰收、驱灾避邪的愿望相关。其剧目也由于它的历史、地理原因,处于十分原始的状态,其他剧种的剧目不断更新换代,而它却无动于衷。环县道情皮影戏演出阵容和所用的乐器也保留了地道的原始说唱形式和民间状态,演出时,所有角色均由前台一人坐唱、念白,确实是保留了它独特的、原生态的、民间的演出形式。而被誉为“活化石”的陕西华县皮影戏,以它特有的艺术形式仅少量的存在于陕西偏远的农村和山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皮影戏形成了许多支派,只陕西皮影戏的唱腔就有十余种,其中流行较普遍的有五大调,即老腔、碗碗腔、阿宫腔、弦板腔、秦腔,此外还有陕北、陕南及关中各种道情等。陕西皮影戏以西安为界,分为东路和西路,东路皮影戏最负盛名,以华县皮影戏为代表,“华剧”是中国皮影戏的国际正式名称,这里的“华”指的就是华县。东路皮影戏繁荣的原因与民间秋神报赛的群众性戏曲活动有着一定的关系,是这一民间群众活动形式促进了皮影戏的繁荣昌盛。论及唱腔,先辈以碗碗腔为主,到了父辈改唱秦腔,但又夹杂有二黄、曲子、道情等等诸多的唱腔,因而唱腔内容极为丰富。谈到中国皮影戏的产生,据传是在宋代靖康之乱后,中原的影戏艺人向西迁徙而发展形成的,尤以陕西华县、华阴为最早,后来逐渐的向西继续发展到陇东地区。从省际范围来看,环县曾处于陕甘宁边区十二年,之后才正式划归甘肃省管辖。虽然如今没有了丝绸之路,但是环县的地理位置始终在强化地处极边之地这一地理特点,如今购置演出服装,添置乐器和影偶大多皆选择于西安。我国皮影戏在明代以后逐渐形成明显的地域性风格,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地方性名称:华县的碗碗腔皮影、华阴的老腔皮影、陕北的道情皮影、陕西的弦板腔皮影、陇东皮影等等。本应从剧本、唱腔、伴奏、操纵等多种因素来区分影戏流派,但是影戏不论流传到什么地方都会与当地方言、民间小调及民俗文化相结合,并为当地群众所接受,进而形成各自的地域性特征。尽管同一地区影戏的影偶相同,但唱腔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在陕西皮影戏中,有的唱碗碗腔、有的唱弦板腔、有的唱道情。有些学者对皮影戏做过一些初步的研究,主要还是在起源、传承、艺术风格、著名艺人生平等比较浅表的层次,尤其是对剧本的文本研究方面,还是很少涉及。本文将关中地区陕甘两省,以环县和华县为代表的皮影戏艺术作出比较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