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遗传图谱的构建及重要性状QTL定位的研究

被引量 : 18次 | 上传用户:AAA0662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薏苡是玉米的近缘种,二者亲缘关系比较近。在起源于亚洲的玉蜀黍族的植物中,薏苡被认为最有可能是玉米的祖先。薏苡偏向于野生,具有很多优良性状,诸如耐寒、抗虫、根系发达等。我国薏苡资源丰富,被公认为是世界薏苡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但是,薏苡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缺少系统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为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开展薏苡的遗传图谱构建、数量性状QTL定位、比较基因组研究创造了条件,这对于开发薏苡基因资源,玉米的遗传改良,以及深入研究玉米的起源进化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
其他文献
普通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92R137由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培育,携有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抗条锈病基因Yr26,具有茎秆粗壮、叶片宽大和大穗等特点,正在小麦育种中广泛应用。本研究选用我国骨干亲本辉县红与92R137杂交,利用单粒传法构建了一套包括361个F_8家系的RIL群体,在利用143个多态性分子标记和10个表型性状对群体的遗传平衡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6VS·6AL的遗传效
广西莪术由于连年采挖,野生资源锐减,且经过长期无性繁殖后,种质退化,影响产量及品质,无法满足目前市场的大量需求和品质要求。因此,本试验对广西莪术进行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研究,建立广西莪术快速繁殖体系,为今后的工厂化育苗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广西莪术根茎为材料,进行不定芽诱导、不定芽增殖、试管苗壮苗、试管苗生根及移栽研究:并对后代植株移栽大田后的农艺性状、生理生化及品质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初步建立广西莪术
当前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远离了高中的那种教学模式,它属于重要的专业技能基础知识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和专业接轨的专业美术教育。高职美术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占
2004和2005年以磷酸二铵做种肥,采用不同来源的大豆品种进行了肥效试验,结果表明,仅以磷酸二铵做种肥对大豆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 2006年以高油大
本试验以冀棉958和农大棉601为试验材料,通过去留叶枝和调控株高创建4种不同冠层结构棉花群体(去叶枝等高冠层T1、去叶枝高矮相间冠层T2、留叶枝等高冠层T3、留叶枝高矮相间冠
试验于2000、2001年在上海西郊上海市良种繁殖中心进行,供试品种为常规粳稻武运粳8号和杂交粳稻寒优湘晴,在直播条件下,设计密度、施N量、氮、磷、钾肥施用比例及前、后期施氮比例等处理,研究其对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生物产量、经济系数、氮、磷、钾的吸收量、稻米品质的影响,试图明确直播水稻高产群体的基本特点及其高产栽培途径。主要结果如下: (1)在相同施N量的条件下,增加密度使武运粳8号够苗期、
本试验采用垂直板型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的方法,对10个国外玉米群体的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ER),淀粉酶(AMY)3个同工酶系统7个位点15个等位基因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15个等位基因中单态多态位点均有分布,根据卡方检验有58.93%的基因型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2)同一材料不同位点间杂合度不同,同一位点不同材料间杂合度也有差异,10个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