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山东省七所三甲医院的急诊儿科护士共情疲乏现状水平,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认知重评干预方案,并评价认知重评团体干预方案对缓解急诊儿科护士共情疲乏的改善效果。方法本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1.第一阶段共情疲乏现状调查,了解急诊儿科护士共情疲乏状况,分析护士共情疲乏的影响因素。以山东省七所三甲医院的268名急诊儿科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护士专业生活品质量表、护理工作环境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处理数据来探讨人口统计学变量、环境因素和社会支持变量对护士共情疲乏水平的影响。2.第二阶段认知重评干预方案的构建。根据文献回顾及理论分析,结合急诊儿科护士的工作特性及心理特征构建急诊儿科护士的认知重评团体辅导方案。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对方案进行修订,专家意见基本趋于一致后结束函询,形成最终的认知重评干预方案。3.第三阶段认知重评干预方案的效果评价。运用认知重评团体辅导(课堂讲授、情境模拟和案例分析等方式)的干预方法对其中一所医院的急诊儿科护士进行认知重评干预辅导,并通过量性和质性分析来对该干预模式对共情疲乏的改善效果进行评价。最终对照组和试验组各纳入护士16名。对试验组进行认知重评干预培训,共干预8次,每次90分钟;对照组为空白对照。两组干预前后进行一般资料、共情疲乏量表、杰弗逊共情量表、认知重评量表问卷调查。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对干预前后共情疲乏、杰弗逊共情、认知重评得分进行差异分析比较。结果1.共情疲乏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1)268名急诊儿科护士中,轻、中、重度共情疲乏者分别为74名(27.61%)、130名(48.51%)、64名(23.88%)。共情能力总分为(111.35±6.93)分,共情满意维度(36.69±7.67)分,职业倦怠维度(23.29±5.59)分,二次创伤维度(22.53±6.46)分,护理工作环境总分为(90.90±6.77)分。(2)单因素分析显示,急诊儿科护士的共情疲乏受不同年龄、学历、护龄、职称、月收入、月夜班数等个人因素的影响;急诊儿科护士对护理工作环境各维度态度总体较满意,护理工作环境越满意,共情满意水平越高,职业倦怠和二次创伤水平越低。(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对共情满意有显著影响的预测变量为参与医院事务、充足的人力物力、职务、护理管理者的能力;对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的预测变量为高质量护理服务、充足的人力物力、学历、月收入、医护合作;对二次创伤有显著影响的预测变量为医护合作、参与医院事务、学历。2.认知重评干预方案构建:经过两轮专家函询,6位资深专家包括心理学专家、护理学专家及护士长对认知重评方案的框架和内容进行指导和修改,最终修订形成干预方案,包括认识情绪和认知重评、挑战不合理信念、破除负性认知误导、深入学习正性重评、深入学习乐观重评、深入学习理性信念重评、学习焦虑情绪调节、总结交流,相约未来八个单元。3.认知重评干预方案的效果评价:(1)干预后,试验组护士的认知重评、观点采择、情感护理、换位思考能力较干预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2)干预后,试验组共情满意、二次创伤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职业倦怠改善效果不明显。结论1.本研究中72.39%的急诊儿科护士处于中、重度共情疲乏状态,且受人口学因素及其工作环境的影响明显。护理工作环境差、工作满意度低的护士更容易发生共情疲乏,护理管理者应特别关注此类护士,并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2.认知重评干预有利于增加急诊儿科护士的共情满意水平,提高其观点采择、换位思考、情感护理和自我反思的能力。3.认知重评干预可以帮助急诊儿科护士改善情绪、改善不合理认知、乐观理性看待问题能力,但对改善职业倦怠的效果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