镧系卤化物光学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设计:基质和杂质的双调控

来源 :重庆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rarc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使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镧系卤化物材料的结构、弹性、电子、振动等物理性质进行了理论设计与调控,并采用了“基质+杂质”的分层描述手段予以实现。沿着这样的研究思路和设计思想,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以细分为两个层面:1)基质优化:通过计算镧系卤化物基质物理性质对基质成分的依赖关系形成对镧系卤化物基质的理解,以建立可供实验学家参考的成分与物理性质关联的调控与优化方案;2)掺杂调控:通过研究掺入基质晶格的杂质离子对基质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及基质晶格对杂质离子光谱能级的影响,以达到对掺杂光学材料的整体调控与设计。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可具体概括为以下5章:第一章,我们首先简单介绍了镧系卤化物的一些具体应用,接着通过文献调研指出了纯粹的试错型实验研究方法将面临诸多的困难,例如药品试剂的浪费,从而引发了本文工作的研究动机。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当前计算工作中我们所使用的两种研究方法学:杂化密度泛函理论和晶体场理论,具体的描述已包含了这两套理论的理论基础和对应的物理图像,最后详细介绍了CRYSTAL09第一性原理计算软件的使用与输入甲板控制等。第三章,我们聚焦在镧系卤化物基质的研究上,因而选择了Cs2NaLnX6、LnF3、LnOCl(Ln=La-Lu;X=F,Cl,Br,I)以及LnX2(Ln=La-Yb;X=F,Cl,Br,I)四个体系,并对他们实施了杂化密度泛函计算,最终通过计算取得了这些化合物的几何结构、弹性、电子和振动性质等:1)镧系卤化物的晶格常量与镧系原子序数呈线性减小趋势,这是因为镧系收缩效应所导致;2)镧系卤化物的弹性系数和声子能量随着镧系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变大,这可以理解为镧系材料从镧到镥将变得越来越硬。第四章,我们将转换焦点至杂质效应的研究,并通过选取两个典型的例子以显示我们对杂质调控的理解:1)使用杂化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固溶体Ln1-xLnxF3(Ln=La-Pm;Ln=Sm-Lu)在不同混合浓度x下体系将在Pnma和3?(8(81两种晶相中选择哪一种作为其最稳定的结构形式;2)使用晶体场理论框架下的电荷交换模型,计算了Mn4+离子在Rb2HfF6以及Cs2HfF6基质中的光谱能级及他们相对于基质价带的位置。第五章,我们最后总结了镧系卤化物光学材料物理性质的整体调控与设计方案,期盼所得到方案可供实验学家参考。
其他文献
自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养生,更多的追求营养,健康,安全。民以食为天,于是乎,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和应用也逐渐成了国内外食品研究的热点。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它的平衡失调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锌离子不能在体内合成,只能依靠外来食物提供,是人群中容易缺乏的微量元素。所以,研究锌离子在体内的吸收、转运、利用以及其他可能性的功能,对功能性食品的开发
大跨屋盖结构以其造型新颖,空间利用大,功能性多等优势获得广泛应用,由于此类结构质量轻、柔度大、阻尼小、自振频率低等特点,风荷载对其的影响不容忽视。目前,对于外型复杂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纤维化和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代谢组的差异,寻找与HBV相关性肝纤维化相关的潜在标志物。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
目的:获得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数据,基于解剖结果,对胸背动脉穿支分型,根据皮瓣分型指导临床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切取。方法:随机选择17具20侧新鲜标本,红色乳胶灌注动脉,
胃是人体储存食物、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但胃部组织的肿瘤病变(胃癌)正成为严重威胁着我国居民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了解人胃组织的力学性能对胃部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
目的:通过观察辨体施膳对2型糖尿病(T2DM)痰湿体质患者的影响,探讨辨体施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T2DM痰湿体质患者的饮食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与依据。方法:将收集到符合T2D
随着移动及可穿戴电子设备、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它们对高性能、高安全性和高效率电池的需求不断增长。镍锌(Ni-Zn)电池由其表现出的高效率,高输出电压(1.7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总体经济和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随之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社会公共环境和公共服务质量也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
目的:本实验以人膀胱癌T24细胞为研究对象,予以不同浓度的雷公藤红素共培养,观察其对T24细胞增殖、凋亡、转移和侵袭活性的影响,同时检测其对细胞内Wnt/β-环连蛋白(β-caten
水稻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为了研究水稻生长过程中的田间小气候与耗水规律,弄清稻田生态系统水热过程及其动态变化,利用2018年和2019年田间水稻观测数据,结合温、湿及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