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旅游者一直是旅游相关研究中被边缘化的群体,但在现实生活中,儿童在旅游过程中承担的角色以及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种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儿童对旅游决策的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来源于儿童对旅游空间的主动感知,而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可以直观地体现儿童对物象的感知,因此绘画经常被应用于儿童对外界的感知研究中。本研究沿用空间生产理论,认为旅游空间是以旅游者的活动为起点产生的,强调人地互动关系,并提出儿童旅游空间概念,构建儿童旅游空间三元体系。在上述概念的基础上,本文以4-15岁儿童旅游者为研究主体,收集手绘地图和访谈两种数据。笔者在解读其手绘地图时,引用城市意象理论对空间感知的构成分类,从空间要素和空间结构两方面剖析旅游情境下的儿童空间感知过程和特征。从空间要素层面,笔者总结出写实类和社交类要素,下分旅游支持要素、自然环境要素、旅游活动要素、情感要素4个子类;从空间结构层面,笔者总结出7种类型地图:排序型、单体型、中心发散型、链条型、散点型、马赛克型和格局型。然后以儿童旅游空间三元体系和空间参照系理论为基础,从空间感知结构特征反推出儿童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特征,确定儿童的心理感知标准——参照系,包括以主观感知为主的自我中心参照系和固定点参照系,以及以客观空间关系为主的坐标系参照系。最后从认知发展视角探讨儿童年龄对空间感知结构特征和空间感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儿童旅游空间感知要素超越了传统认知地图呈现的一般视觉形态和物质形态,空间基本五要素的地理功能弱化,凸显旅游功能,以旅游支持要素的形态呈现,同时儿童对自然环境和主观要素的感知使得空间要素超越了一般物质形态;儿童旅游空间感知结构与真实地图有较大差距,且参照系的不同使得不同结构地图之间存在较大的尺度差异;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旅游空间感知能力增强,但年龄不能够解释所有的感知能力变化。研究还发现,在多样性和感染力方面,儿童旅游空间感知能力和感知特征对儿童旅游空间的生产起到制约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总结出本篇研究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主要包括两方面。在儿童教育方面,第一,儿童对空间要素的感知依赖于视觉和一定程度上的想象力,又考虑到幼童因其行为能力受限不方便经常出游,所以建议从视觉敏感性和想象力方面提升幼童的空间感知能力;第二,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旅游空间的感知特征是不同的,所以建议家长在选择旅游产品时应该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因素,尤其应重视7-12岁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空间感知能力的发展潜力;第三,针对体制内学校对儿童的教育提出建议,即学校应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设计研学课程,以增强课程学习的有效性。在儿童旅游空间的表征方面,第一,旅游景区内的空间结构应根据其目标群体的年龄阶段设计,以灵活掌控其规划开发成本,并加深儿童对景区的印象;第二,旅游景区还应在空间要素方面进行艺术化和象征化的形象设计,以增强儿童感知,尽力促进儿童积极情感的表达。最后,本篇研究强调的儿童旅游空间概念可以指导旅游景区的管理理念,促进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