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广州市边缘区绿地景观梯度变化研究——以番禺为例

来源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hfww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扩展与土地利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尤其是生态环境最为敏感脆弱的城市边缘区最为显著。以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景观为目标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绿地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以及调节城市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遥感的手段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作为支撑,结合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获取了较客观的研究区范围内的空间数据,并通过实地调研资料和统计资料补充相关属性数据。以番禺为例,将研究区根据其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划分为3个梯度区,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开展了广州市边缘区绿地景观格局的梯度变化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1.对不同梯度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表明:沿梯度变化由于受人类干扰程度在距离城市由近及远的空间上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下降;人工景观类型逐渐减少,自然、半自然景观类型逐渐增加;斑块的几何形状由简单到复杂。   2.按研究目的将绿地分为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附属绿地和农林植被四种绿地类型,对不同梯度区的绿地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表明:绿地景观总体上分布极不均匀;绿地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沿梯度变化逐渐下降;破碎度减小,绿地质量增高;绿地斑块的分维数普遍较低,不利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建立。   3.绿地与热场相关性的分析结果说明:研究区的热场分布呈多中心型,热场高温区与下垫面的覆被类型与城市能耗有极大的关系;相对于热岛区,尚有大量的冷岛分布,多为河流、湖泊和植被所覆盖,通过选择样区分析证明合理的绿地配置可以缓解甚至消除热场效应。   4.本次研究在热力学熵原理基础上结合GIS的空间分析思想所建立的绿地景观熵模型是可靠和实用的。用该模型对绿地空间结构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价所需数据简单易得且方法简便,可广泛用于实际工作。  
其他文献
<正>在当代书法界有诸多引起争议的话题。在这些话题中,要论参与的广度和学术的深度,除了《兰亭序》的作者问题,恐怕要数关于"民间书法"的争论了。在论辩的过程中,书法经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