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本应是远离是非,一尘不染的象牙塔,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殿堂,然而学术成果造假、课题立项与申报、学术评审与职称评定等学术腐败现象却在我国高校内层出不穷、愈演愈烈,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崇高形象和学术研究环境,阻碍了学术与科学的健康发展,更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广大研究者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成为阻碍高校健康发展的拦路虎。因此,对学术腐败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对整个学术界的发展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学术腐败问题的理论入手,对学术腐败、学术不端等概念加以界定区分,认为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是学术领域中两个层次的现象,学术不端更多的是与道德相关,而学术腐败更多的是与权力相关。其次,两者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高校学术腐败主要表现在课题申报、课题立项、学术评审、学术成果发表、职称评定以及获取学位等方面,而学术不端主要表现在论文抄袭、剽窃,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等方面。同时,在成本收益理论、博弈理论、道德发展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理论基础上,通过构建高校学术腐败者之间的博弈模型,尤其是学术腐败者与评管部门之间的模型,对腐败者与评管部门之间的成本收益、策略选择及其变化规律加以深入分析得知,学术腐败现象盛行的原因除了学者们所阐述的经济成本因素、学术道德因素外,最主要还得归咎于高校的制度建设。因此,要想有效解决高校学术腐败问题,需要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成功治理学术腐败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多层次的学术腐败检查体系、学术惩罚机制、设立合理的查处激励机制和有效的学术监督约束机制等多种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