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多发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统常见恶性疾病之一,常见于老年患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主要治疗选择仍然是化疗;考虑部分患者后期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需要,含多柔比星等蒽环类药物是常规一线化疗方案,其对干细胞损伤较小,但该药物不良反应较多,除常见恶心、呕吐、脱发等副作用外,还有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及血小板减低、心脏毒性导致心功能异常等;应用改良制剂聚乙二醇脂质体化多柔比星,通过将多柔比星包裹于聚乙二醇化的脂质体传递系统中,相对于传统多柔比星,研究报导其起到了降低化疗过程中的毒副作用,提高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耐受性及缓解率,本研究旨在分析脂质体多柔比星替代传统蒽环类药物多柔比星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有效率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9月—2014年1月,共计45例初治MM患者,其中22例接受DVDT方案化疗(脂质体多柔比星20 mg/m2/d1、长春新碱2 mg/d1、地塞米松40 mg/d1~4、沙利度胺100mg/d1-28),23例接受VADT方案化疗(多柔比星10mg/d1~4、长春新碱0.5 mg/d1-4、地塞米松40 mg/d1~4、沙利度胺100mg/d1-28);所有患者每隔28 d一个疗程,每位患者行3个疗程以上治疗后再行评估分析;治疗前后监测患者血常规,若白细胞≤1.5×109/L或中性粒细胞≤0.5×109/L,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400U/d静脉滴注;若血红蛋白<60g/L或出现明显贫血症状,予以输注手工浓缩红细胞悬液及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若有出血倾向或血小板≤10×109/L时,输注机采血小板;对于治疗期间合并有肺部或其他软组织感染者,有选择性的应用抗生素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所有患者跟踪随访至2014年3月。结果所有患者经过3个疗程以上治疗后骨髓瘤细胞、外周血M蛋白、β2-微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VDT组和VADT组化疗总体有效率相似(81.8%比73.8%,P=0.780);两组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从化疗开始2周内,DVDT组患者肌酐下降率明显高于VADT组(P<0.002);DVDT组与VADT组血液学Ⅲ~Ⅳ度不良反应:白细胞下降[22.7%(5/22)VS60.9%(14/23)]、血红蛋白减少[18.2%(4/22)VS 52.2%(12/23)]、血小板下降[18.2%(4/22)VS 56.5%(13/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VDT组对VADT组心脏毒性反应为[13.6%(3/22)VS 52.2%(1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DT组与VADT组患者因粒缺导致的感染,感染率分别为[18.2%(4/22)VS47.8%(1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7,P=0.035)。DVDT组与VADT组患者因治疗过程中出现心功能不全、感染、骨髓抑制等原因需要延长住院时间[9.1%(2/22)VS 39.1%(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4,P=0.019)。结论脂质体多柔比星用于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和安全性均较好,患者耐受性好,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尤其是在骨髓抑制及心脏毒性反应方面得到显著改善,对于伴有肾功能不全患者可以在其早期就能迅速有效的降低肌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