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里面对家庭美德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内容主要包括:男女平等、勤俭持家、尊老爱幼、邻里互助、勤俭持家、夫妻和睦等等。优良家风作为家庭优秀教育长期作用下的产物,是家庭美德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的讲话中,也提到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仅仅是我们的居住场所,同时也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如果一个家庭能有优良家风潜移默化的熏陶,便可以家道兴盛,幸福美满;一个家庭的家庭风气恶劣,便会导致子孙后代发展步伐的桎梏,危害社会。家风不仅仅代表着一个家庭的作风,其更是我们社会民风和社会和谐的基础。家风好,族风就会好,族风好,民风就好、民风好,社会将会变得和谐稳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必须解决好的首要目标。这不仅仅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有重要意义,更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德育首要价值。大学生是指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代表了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是不仅年轻还具有活力的一族。同时也是充当具有开拓性的创造者和建设者的主力军,更是推进社会向前的出类拔萃的人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这首先是因为原生家庭的教育是所有孩子最开始的时候能接触到的教育,是所有教育开端的奠基石。每个家庭的父母受教育的水平,以及看待事物不同的观点,给初接受教育的孩子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优良家风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在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次是因为原生家庭的环境与教导,对大学生来说有着很大程度的权威性。大学生在伦理道德,精神需求和物质生活等方面的具有强烈需要,并同时对父母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家庭成员所具有的根本利益一致性则说明了原生家庭对大学生有很大程度的制约功能。最后是父母与大学生之间因为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他们之间的密切性和天然性使父母的情绪对大学生的情绪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作用。现如今,越来越多有关大学生的社会案件层出不穷,在思考这些社会案件带来的不良结果时,我们更应该反思不仅仅要注重大学生的知识教育,更要注意对大学生德育进行良好的教育。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三点,第一点是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涵养,能够更好的净化社会风气。第二点是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家风文化。第三点是有利于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下的道德要求。本文首先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教育观、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家风思想和习近平关于家风的重要论述为理论基础进行展开,其次详细介绍了优良家风的在个人,家庭、社会、民族四个方面的德育思想内容以及它的表现形式。最后,通过深入挖掘优良家风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价值,阐述了优良家风融入大学生德育中的具体实现途径。关于如何完成调查研究,本文主要采用了三种分析研究的方法,分别是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理论结合实际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是一种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分析方式。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和仔细研读,归纳总结了不同文献中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对优良家风和大学生德育有了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比较分析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分析方式,当我们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时,应遵循的原则为“吸收精华,去其糟粕”,优良家风作为传统文化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辩证地去看待家风。理论结合实际分析法就是根据现实的情况,以优良家风的弘扬和传承为出发点,结合大学生在高校的德育教育问题,更好的将优良家风与大学生的德育结合起来,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由量变到质变,更好的使优良家风为大学生德育教育服务,以家庭教育、高校平台、现代社会媒体为载体更好地为弘扬和发展优良家风开辟实现途径。通过三种不同的方法,可以让研究结果更加的理性,客观且全面。优良家风里所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会悄无声息的影响大学生的一生。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优良家风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价值,并进一步促成合力,将其变为现实,这对更好的为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