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背景下,核心素养教育融入一线课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作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社会责任”,首次写入课程标准之中,其培养途径是生物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运用习近平青年社会责任有关讲话论述等教育理论对生物学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层次结构、心理结构和发展阶段进行理论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将高中生物学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与李克特量表的形式结合设计问卷,对黄州城区三所不同层次高中的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现状;采用访谈法了解教师对社会责任素养的认识及教学困难。第三,以新修订的人教版生物学教材选择性必修“稳态与平衡”和“生物与环境”两个模块的内容为基础,进行社会责任教育素材的挖掘、梳理以及内涵、层次结构和发展阶段分析,并运用相关理论,对高中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进行策略探讨,编写出侧重于培养社会责任的教学设计案例,为本研究提供实例支撑。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生物学社会责任素养内涵的再细化,更加清晰的认识该素养的内涵以及学生应达到的标准,为生物学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准确定位。(2)调查统计发现:(1)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类型、是否担任班干部等条件下,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现状均存在一定的差异;(2)各层次的学生均具备基本的生物学社会责任的理性认知,但缺乏责任行动力;(3)教师在实施社会责任素养教学中缺乏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素材;(4)加强生物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社会责任行动力。(3)采用逆向教学设计、创设教学情景、开展实践活动、注重教育评价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等策略进行生物学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切实可行。(4)结合教材编写的三个侧重于社会责任培养的教学设计可为一线生物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