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水文化的载体有多种形式,包括山水诗文、山水画、园林、盆景等。本文认为系列题名景观是山水文化成熟的标志,是景观、诗、画的最终融合形式。西湖十景是系列题名景观的原型,并是山水文化世俗化的肇始。系列题名景观在后世的泛滥,进一步说明了山水文化已广为大众所认可。 系列题名景观作为诗文与风景、绘画结合最紧密的一种形式,其形成不是偶然的,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文人士大夫阶层一直努力追寻的结果,并且在宋时走入平民,开始世俗化。这一过程伴随着人们与山水之间所开展的活动的多样性发展、深化而行进。其中贯穿着山水景观的发展、山水诗歌的发展及山水画的发展三条线索。自山水成为一种审美对象之后,便开始诉诸各种艺术形式——山水诗、山水画、园林、盆景等。在后世的发展中,由于中国文人阶层的喜好与强力作用,各种艺术形式,尤其是诗画,不断融合渗透。至“系列题名景观”,则是自然山水参与进去,与它诉诸的山水诗、山水画这三者完全融合的产物。本文梳理了系列题名景观形成的脉络,并力图阐释系列题名景观各发展阶段背后的动力,将这一发展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 一,山水审美对象之确立。只有人们将山水作为一种审美对象来看待,才会开始出现山水诗歌与绘画等表现艺术形式。在山水审美的起始阶段,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就奠定了以后的融合基础。这是系列题名景观重要的源头,是后世系列题名景观的种子。二,景点概念的形成。对自然山水的开发、认识程度是从表现它的艺术形式中体现出来的。这一时期,将某一地域内的景点“聚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或者说一个地域开始被划分为几个景点来吟咏的山水组诗涌现出来;山水诗、山水画被联合起来表现一地之风景的做法也开始出现,二者之间的结合日趋紧密。但由于山水画发展的相对滞后,直至第三阶段:山水画发展日趋成熟并文人化后,山水、诗、画才被高度融合——多以四字标题的“诗意化”景名开始出现。“系列题名景观”形成。西湖十景为其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