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中后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儿童的攻击行为由于其普遍性和危害性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主题。已有大量纵向研究描述了攻击行为的发展特征及其与同伴关系之间的关系,但是,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首先,大部分研究是分别描述不同类型攻击行为(如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发展特征,而事实上,不同类型的攻击行为具有中高等程度的相关,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共同发展。其次,大部分纵向研究只是从整体水平描述攻击行为的一般发展趋势,对攻击行为发展的异质性特征(即不同亚群体的发展特征)探讨较少,而不同亚群体儿童的攻击行为对其同伴关系适应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再次,儿童的攻击行为总是发生于同伴互动的背景中,而儿童同伴关系发展存在明显的性别疏离,这一现象对攻击行为及其在同伴关系中的作用有何影响,尚需要深入的探讨。最后,已有研究几乎集中于西方文化环境,中国文化背景下儿童攻击行为随年龄的发展变化模式是否会表现出独特性尚不清楚。鉴于以上分析,本研究采用多群组纵向研究设计,对936名小学3年级儿童(平均年龄为9岁)进行历时3年的4次追踪测验,使用社会测量法考察儿童的攻击行为和同伴关系(包括儿童分别被同性和异性同伴接纳或拒绝的程度),通过潜变量增长模型(LGM)和潜增长混合模型(GMM)对追踪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描述儿童攻击行为的一般发展趋势、异质性发展轨迹、不同类型攻击行为的共同发展轨迹,并考察了攻击行为的发展轨迹对同性同伴关系和异性同伴关系发展趋势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童年中后期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轨迹及其性别差异(1)攻击行为的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势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外部攻击仅在男生群体中具有典型性,而关系攻击在男生和女生群体中均是典型的;男生的外部攻击变化趋势不显著,而女生的外部攻击呈上升趋势;男生的关系攻击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女生的关系攻击呈显著上升趋势。(2)攻击行为的发展轨迹存在异质性,即存在显著的个体间差异。男生的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均存在两条不同的发展轨迹,分别是低外部攻击-降低组(92.8%)和高外部攻击-上升组(7.2%);低关系攻击-下降组(94.6%)和高关系攻击-稳定组(5.4%)。女生的外部攻击存在三条不同的发展轨迹,分为低外部攻击-上升组(91.3%)、中等外部攻击-上升组(8.2%)和高外部攻击-下降组(0.5%);女生的关系攻击存在两条不同的发展轨迹,分为低关系攻击-上升组(97.1%)和高关系攻击-下降组(2.9%)。(3)儿童的两类攻击之间存在共同发展。从整体水平来看,外部攻击初始水平高的儿童,其关系攻击初始水平也高;外部攻击变化速度快的儿童,其关系攻击变化速度也快。从异质性水平来看,儿童的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存在两类不同的共同发展轨迹,分别是共发性的共同发展轨迹和非共发性的共同发展轨迹。共同发展轨迹也存在性别差异。对于男生来说,有两条共发性的轨迹,分别为低外部攻击-低关系攻击组(91.6%)、高外部攻击-高关系攻击组(4.3%);还有两条非共发性的轨迹,分别为低外部攻击-高关系攻击组(1.1%)、高外部攻击-低关系攻击组(3%)。对于女生来说,有三条共发性的轨迹,分别为高外部攻击-高关系攻击组(0.5%)、中外部攻击-高关系攻击组(1.6%)、低外部攻击-低关系攻击组(90.5%);还有两条非共发性的轨迹,分别为中外部攻击-低关系攻击组(6.6%)、低外部攻击-高关系攻击组(0.8%)。2.童年中后期儿童同伴关系中的性别疏离、发展趋势及性别差异(1)3~6年级期间,儿童的同性同伴接纳显著高于异性同伴接纳,同性同伴拒绝显著低于异性同伴拒绝,表明儿童的同伴接纳/拒绝中存在“性别疏离”现象。并且,相比于男生对异性同伴的态度,女生对异性同伴的态度更加消极。(2)3~6年级期间,儿童的同性同伴关系和异性同伴关系的发展趋势存在差异。儿童对同性的接纳在增加,对异性的接纳在下降;儿童对于同性和异性的拒绝都在下降,但是对于同性拒绝的下降速度要大于异性,表明同伴接纳中的“同性偏爱”变得越来越明显,性别疏离的效应在增大。3.攻击行为对同伴关系发展趋势的影响:基于变量中心的视角儿童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显著负向预测儿童同伴接纳的发展趋势,显著正向预测其同伴拒绝的发展趋势,且这种影响存在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对于男生来说,3~6年级时外部攻击均显著负向预测其同性同伴接纳,但只在3~5年级时负向预测其异性同伴接纳;3~6年级时关系攻击均显著负向预测其异性同伴接纳,但仅在5、6年级时负向预测其同性同伴接纳。男生的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在3~6年级期间均能显著正向预测其同性和异性同伴拒绝。对于女生来说,外部攻击在4~6年级时显著负向预测其同性同伴接纳,仅在4、5年级时显著负向预测其异性同伴接纳水平;关系攻击不能预测同伴接纳。3~6年级期间,女生的外部攻击对其同性和异性同伴拒绝均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但关系攻击只能预测异性同伴拒绝,3年级时女生的关系攻击负向预测其异性同伴拒绝,达到边缘显著水平,4~6年级时,女生的关系攻击正向预测其异性同伴拒绝,但只有5年级时达到显著性水平。4.攻击行为共同发展轨迹对同伴关系变化的影响:基于个体中心的视角(1)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共同发展轨迹与同伴关系的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具有异质性,不同轨迹组的同伴关系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2)不同发展轨迹组的同性同伴关系和异性同伴关系表现出相似的发展趋势。(3)在某些条件下,表现出攻击行为的儿童也可以获得良好的同伴关系。首先,攻击行为类型而不是攻击水平与积极的同伴关系关联更甚,关系攻击要比外部攻击更可能得到较好的同伴关系;其次,相较于低关系攻击的女生,高关系攻击的女生更有可能得到较好的同伴关系;再次,高关系攻击的女生能够赢得更多异性同伴接纳。综上,本研究鉴别了攻击行为发展中的亚群体,表明攻击行为在同伴关系发展过程中既有适应性结果(收益),也有非适应性结果(代价)。对攻击行为发展轨迹异质性特征的探讨,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体攻击行为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效性,从而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建构提供更加有意义的实证研究支撑;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师或家长准确、及时地鉴别具有高适应风险的攻击性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