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纤光栅智能悬臂梁温度解调系统的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yo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光纤智能金属结构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Fiber Bragg grating,FBG)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寿命长、可埋入、耐高温、抗腐蚀、灵敏度高、良好的电绝缘性、能在恶劣条件和复杂环境下工作等优点,是智能结构首选的信息传输与传感载体。光纤光栅智能金属结构是将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埋入到金属基体内部或者集成在金属结构表面所构成的,从而可以实时监测金属结构的温度、应力等状态参数的变化,对金属结构的安全运行及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和工程价值。FBG传感器中心波长随着外界被测参量的变化会发生相应的偏移,如何精确有效地检测出反射中心波长的偏移量,设计出同步测量、高分辨率、操作简单且实用化的解调系统是FBG传感器走向实用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光纤光栅悬臂梁结构常应用在精密应变测量领域,外界温度变化对应变传感测量准确性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针对FBG智能悬臂梁结构,采用FBGA模块构建分布式温度解调系统,分析了FBG智能悬臂梁结构的温度传感特性,采用Lab VIEW软件开发了FBG智能悬臂梁结构的温度监测软件系统。具体工作主要包括:(1)介绍了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的研究现状以及FBGA解调模块的原理。分析了裸FBG传感特性,金属化FBG传感特性,集成到金属结构中FBG传感特性。(2)采用六支不同的FBG传感器,对它们进行不同的金属化保护,使其获得了良好效果的金属镀层。对这六支传感光栅FBG进行了恒温水浴箱温度传感实验,并分析了这六支FBG传感器的温度传感性能以及不同镀层对他们的温度特性的影响。(3)将这六支FBG传感器粘贴到悬臂梁结构的上下表面构成FBG智能悬臂梁结构,形成分布式测量。并对智能悬臂梁进行了恒温水浴箱温度传感实验,分析了智能悬臂梁温度传感性能,并对比分析了粘贴前后这六支FBG的温度传感特性以及悬臂梁对FBG的热应变作用。(4)针对FBG智能悬臂梁结构,采用FBGA模块构建分布式温度解调系统并用Lab VIEW软件设计开发了FBG智能悬臂梁温度监测软件系统。实现了对光谱和波长数据的读取、处理、显示和存储功能。
其他文献
CDMB手机电视标准是中国标准化协会发布的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机电视标准,基于DAB的信道传输技术和基于AVS的信源编码技术,具有显著的低功耗、低成本、抗干忧能力强和高速移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照相机和手机越来越普及,数字图像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从海量的图像中辨别其完整性和真实性,成为了
智能相机作为一种无接触,高可靠性、易于实现的机器视觉解决方案广泛的应用于工况监视、成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等领域。该领域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课题的研究对于机器视觉在我
在信号处理领域,为了高效的压缩和传输信号,信号的简洁表示方式被国内外广泛关注和研究。信号稀疏表示就是信号的一种最简洁表示方法,并且基于综合稀疏模型的信号稀疏表示研
摘要:铁路隧道施工工程成本管理与控制的目的在于按照工程项目管理的原理,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降低工程成本,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在工程项目管理的整个活动中,如果离开了成本管理,隧道施工企业就不可能降低成本,实现组织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前,我国铁路工程成本管理仍存在着许多诸如制度、意识、技术等问题,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对人、材、物成本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本文从这些问题出发提出了铁路隧道工程成本管理
期刊
近距离通信(NFC)技术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从射频识别(RFID)技术演化而来的一种新技术。它具有数据量大、保密性高、抗干扰能力强、识别时间短、费用较低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
移动无线Ad Hoc网络是一种不需要基础设施的多跳无线网络,组网的节点既具有无线终端的收发功能又具有为其他节点转发信息的功能。网络中所有节点地位平等、功能相同,没有中心
摘要:我国的公路工程自从采用FIDIC条款之后,高速公路工程的成本控制均采用了计量支付方法。但是面对高速公路工程点多、面广、建设周期长的特点,灵活并且有效地运用计量方法能够大幅度提高计量支付的准确性。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分析并探讨了高速公路工程中灵活运用计量方法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高速公路工程;计量支付;工程管理;运用方法  Abstract: C
期刊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通信如图像、语音以及视频的传输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多媒体通信压缩标准包括MPEG系列标准和H.26x
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高速率、低能耗、低时延、个性化等业务需求为其带来新的挑战,并促进了学术界对新兴通信技术的研究。Device-to-Device(D2D)通信技术即是一项在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