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森林破碎化加剧过程中,森林边缘数量和类型不断增加,对森林栖息鸟类的分布、数量造成一系列影响。本研究选取海南猴猕岭自然保护区与大广坝水库相邻的次生林为研究地,探讨边缘效应对次生热带常绿季雨林鸟类群落的影响。2010年8月至2012年9月,从水库与次生林的交界线开始,在次生林内设置距离森林边缘0-100m(边缘带)、100-300m(中间带)、300-500m(内部带)的距离梯度,采用固定样点法和网捕法调查比较其中的鸟类群落,分析次生林从边缘至内部不同距离梯度上鸟类群落组成与分布的异同。得到以下结果。调查期间共记录93种鸟类,隶属10目35科。网捕法捕获51种498只个体,总的网捕率为1.2种/100网·时、11.2只/100网·时;样点法共记录83种9,197个个体。对样点法获得的数据统计表明,不同距离梯度中每个样点记录的平均鸟种数差异极显著(χ2=21.60,df=2,P<0.001)、平均个体数也显著差异(χ2=9.05,df=2,P=0.011),边缘带的鸟种丰富度最低,中间带的最高,内部带与中间带差异不显著。不同距离梯度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也表明,边缘带鸟类多样性明显低于中间带和内部带。因此,海南热带雨林次生林边缘效应对鸟类多样性产生了负效应影响。PCA二维空间排序及相似性分析表明,边缘效应对不同鸟种及生态功能群产生不同的影响。边缘带鸟类组成与中间带和内部带的明显不同,而中间带和内部带大部分种类的个体数不存在显著差异。边缘带主要是杂食性鸟、食谷鸟、地面食虫鸟、灌丛食虫鸟、食肉鸟等偏好开阔生境和灌丛生境的非森林鸟类,例如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鹊鸲(Copsychus saularis)、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普通翠鸟(Alcedo atthis)等。中间带和内部带拥有较多的食虫鸟、食花蜜鸟、食果鸟等森林专性种和森林广幅种,例如灰眶雀鹛(Alcippe morrisonia)、叉尾太阳鸟(Aethopyga christinae)、白喉冠鹎(Alophoixus pallidus)等,这些种类对边缘敏感,并回避边缘栖息地。总体上,森林边缘的产生增加了海南岛鸟类多样性保护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