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认知与中国环境外交的发展

来源 :外交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w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为标志,环境外交逐渐进入各国的政治议程。冷战结束后,世界生态坏境不断恶化,生念环境问题与安全问题(包括非传统安全),共同成为世界各国对外交往时的重要议题。 在世界现代坏境外交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环境外交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建国之初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关于环境外交的国际交往较少,环境问题只能称作是中国对外交往中的边缘议题。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中国开始积极参与联合国大会,开展双边与多边往来,加入一系列国际环境条约,环境问题开始进入中国对外交往议程。中国在多次的国际会议、文件条约中对于中国环境国际交往的原则立场有所表述,但是尚未明确化、清晰化、体系化。直至1989年10月,在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第16次会议上,中国政府首次明确提出要开展环境外交,确立环境外交的原则和立场,环境问题开始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议题。中国在现代环境外交的舞台上开始发挥同益积极主动的作用,代表第三世界国家的立场,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利益。 中国环境外交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推动这一进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中国在融入国际体制的过程中,环境问题作为国际交往中日益重要的议题之一,对中国产生外部压力,影响中国政府对环境外交的认识。中国环境的同益恶化、“可持续战略”的提出,也从内部要求中国在环境外交上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行动。此外,作为国家主要决策者的领导人对于环境问题的认知加深、国内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等亦推动中国环境外交不断发展,在世界环境外交中角色不断变化。在世界局势相对稳定、资源有限、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存在并加剧的今天,环境问题仍将是各国外交关注的重点。
其他文献
《修辞与法治:一种法律推理理论》是尼尔·麦考密克晚年的一部重要作品。在制度法论的基础上,麦考密克引入修辞学的理论与方法。他以一种新的视角对《法律推理与法律理论》所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人类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
随着试婚人群的增多一系列由此引发的法律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广泛关注。我国的现行立法对该问题采取的是既不鼓励也不反对的中立态度,针对“试婚”现象所产生的亟
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发展中国家反倾销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我国企业遭遇的贸易壁垒有近3/5是发展中国家发起的。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争端总体格局中,发展中国家具有两重
管制改革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引入竞争、放松管制是这一改革潮流的主题。管制改革过程中及改革后反垄断法应当扮演什么角色是理论和实务界广泛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