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腔镜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妇科临床。随着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手术技巧的不断提高,手术适应症及范围也在不断拓宽,目前大部分妇科良性病变以及一部分妇科恶性疾病均可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但是,随着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开展普及,术后有关血栓性疾病的报道逐渐增多,特别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屡有报道。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i,DVT)脱落后随血循环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肺栓塞,病情凶险,严重者甚至发生心脏停搏或室颤而迅速死亡。国内有研究显示,妇科术后栓塞性疾病的术后发生率约5.10/1000,人群DVT发病率17.1/100000,且逐年升高,故应引起妇科医生的高度重视。而妇科腹腔镜手术这种新兴的的手术方式,术后是否更易于引起血栓形成,目前缺乏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并且国内外尚无对此进行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故有必要进行此方面的研究。
RudolfVirchow提出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主要有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包括(静脉血流淤滞)及血液成分的改变但在上述三种因素中,任何一个单一因素往往都不足以致病,必须是各种因素的组合,尤其是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才可能引起血栓形成。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在血栓形成之前,血液发生一系列的异常现象,即血栓前状态,包括高凝状态(hypercoagulablestate,HCS)、高粘滞综合症(highviscositysyndrome,HVS)和易栓症(thrombophilia)。高凝状态是指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液高粘滞综合征是指血液中一项或几项血粘滞因素增加而引起的一种综合征。易栓症是指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的遗传性因素。因此可以通过观察血液中是否出现以上异常改变来推测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开腹手术过程中和术后,都存在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的一些特有因素从理论上讲可以增加DVT的发生,增加的腹内压使腔静脉受压,从而限制了末梢静脉血液回流,引起血液淤滞;腹腔内压力过高可使静脉血管壁变形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同时创伤会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血液凝固性和粘滞性升高,易形成DVT。有研究发现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二氧化碳气腹后PaCO2增高,pH值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减弱,血液粘度增加。对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术中采用特殊体位,与LC术体位不同;但是术中膈肌受压,呼吸运动受限,加上CO2弥散入血,可能引起呼吸性酸中毒,更易导致血液粘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究竟妇科腹腔镜术后是否更易于形成血栓,目前尚无定论,本课题将观察腹腔镜手术后血液凝固性和粘滞性的改变,来推测此种手术方式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性的大小。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platin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可为血液高凝状态的综合筛选指标,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是了解血液凝血状况的指标,故是否易于形成静脉血栓,可以用PT,APTT,FIB,TT来分析血液的凝固状态。血浆粘度(PlasmalViscosity,PV),全血粘度(WholeBloodViscosity,WBV),包括全血高切粘度(HighshearrateBloodViscosity,HBV)和全血低切粘度(LowshearrateBloodViscosity,LBV),血沉(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血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则反映了血液粘滞状态,故可以据以上指标来评价血液粘滞性状态。
目的
分析妇科腹腔镜手术和常规开腹手术,术毕即刻,术后24小时血液凝固性和粘滞性各项指标的变化,以及和手术时间的相关关系;并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血液凝固性和粘滞性的影响,由此评估妇科腹腔镜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研究方法
1.选取无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45岁以下的ASAⅠ-Ⅱ级患者,腹腔镜手术者69例,开腹手术者17例为研究对象。
2.两组均在术前、术毕即刻、术后24小时分别采集上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血标本6ml,将2ml注入无抗凝管中,4ml注入肝素锂管中,立即送检。手术前,手术后同样采血方法分别采取1.6ml,2ml装入柠檬酸钠管(1:4)及EDTA-K2抗凝管,做血沉,血常规。标本在采集后30分钟内检测。
3.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手术前后PT、APTT、TT、FIB、PV、HBV、LBV、PLT、HCT、ESR各项指标的变化以及和气腹时间(手术时间)的关系。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所有计量资料均以均值±标准差(-x±SD)或者中位数表示,在进行检验之前,各组数据均进行正态性分析。各组参数均以术前为基础值行组内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分别进行组间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气腹时间和各项指标变化用线性相关分析。
结果
1.顺利完成69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与开腹手术相比,手术时间较短(P<0.05)(腹腔镜手术51.1±24.6min,开腹手术76.8±25.0min)。两组年龄,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两组病例的绝大部分检测指标的值都在正常范围内。
3.与术前相比,两组在手术结束时均出现PT明显延长(p<0.05),到术后24小时延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4.两组FIB在手术结束时变化很小(p>0.05),在术后24小时升高明显(P<0.05),最高达7.03g/L,无论术毕还是术后24小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时,腹腔镜组FIB下降,开腹组升高,到了术后24小时,两组均出现升高,开腹组明显高于腹腔镜组。腹腔镜组、开腹组TT值在术毕、术后24小时较术前均缩短明显(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5.两组PV均在手术结束时下降,腹腔镜组LBV没有开腹组下降明显(P=0.007),到了术后24小时升高,均出现升高,两组比较无差异;术毕时腹腔镜组LBV下降明显(P<0.05),PV下降不明显(P>0.05),开腹手术血液粘滞性指标的变化不明显;术后24小时腹腔镜组PV、LBV升高,但不明显(P>0.05),开腹手术PV、LBV上升明显(P<0.05),HBV手术后-前变化无显著性(P>0.05)。
6.两组术后24小时均出现HCT、PLT下降,ESR加快。腹腔镜组HCT、PLT术后24小时下降明显(p<0.05);开腹组ESR加快明显(p<0.05)。开腹组ESR加快较腹腔镜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
7.各项指标的变化与手术时间的相关性
腹腔镜组:手术结束时TT的变化和手术时间呈正线性相关(p<0.05=,相关系数rs=0.259,其他指标均与手术时间无明显线性相关关系(P>0.05)。各项血液粘滞指标的变化和手术时间均无明显线性相关关系(P>0.05)。
开腹组:各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和手术时间无线性相关关系(P>0.05)。除了PLT和手术时间相关外,相关系数rs=0.608(P=0.01)呈负线性相关关系,其余血液粘滞指标指标的变化和手术时间无明显线性相关关系。
结论
1.妇科腹腔镜手术引起了血液凝固性的升高,手术结束时变化尚不明显,于术后24小时变化较为明显,但大部分指标测定值在正常范围内。
2.妇科腹腔镜手术引起了血液粘滞性的改变,手术结束时血液粘度稍下降,术后24小时升高,但绝大部分指标测定值在正常范围内。
3.妇科腹腔镜手术引起了血液凝固性和血液粘滞性的升高,但与开腹手术所致变化相比无显著性,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较小。但由于入选病例已排除高危因素,手术方式相对简单,故对具有高危因素病人和复杂手术,应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