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四氯化碳综合法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以大鼠一般情况、内毒素(ETX)、D-乳酸(D-LA)、二胺氧化酶(DAO)为主要观察指标,并对比不同组间小肠黏膜及肝脏病理学变化,初步探索化浊解毒清肠方改善肝硬化大鼠模型肠道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为化浊解毒清肠法在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清洁级wistar大鼠48只,随机选取8只为空白对照组(N组),其余40只为造模组。采用四氯化碳(CCl4)综合法(CCl4+食用白酒+豆油)制备大鼠肝硬化动物模型,将成功造模的26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组)、化浊解毒清肠方组(Z组)各6只,以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组(X组)、化浊解毒清肠方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组(C组)各7只。除N组与M组大鼠予生理盐水灌肠外,其余各组给予相应治疗方法,持续30天。实验结束,完整剥离大鼠肝脏,观察肝组织大体标本。取大鼠股动脉血,采用鲎试剂终点显色法检测大鼠血浆ETX含量,改良酶学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血浆D-LA水平,化学速率法检测大鼠血浆DAO活性;HE染色观察小肠及肝脏病理学改变。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本研究大鼠死亡率为30.0%。N组大鼠一般状况良好,造模组大鼠皮毛稀疏,反应性差,活动量减少。经治疗,造模组大鼠一般情况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2.ETX含量:与N组相比,M组血浆ETX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X组相比,C组血浆ETX含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Z组与X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LA水平:与N组相比,M组血浆D-LA水平升高;与X组相比,Z组与C组D-LA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Z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DAO活性:与N组相比,M组血浆DAO活性升高,Z组和C组血浆DAO活性低于X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Z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肝脏外观形态的比较:N组:肝脏形态正常,表面光滑,色鲜红,包膜完整,质地柔韧;M组:肝脏体积明显缩小,表面粗糙,质硬,边缘钝而不完整;Z组:肝脏包膜完整,色鲜红,表面略呈颗粒状,质不硬;X组:肝脏暗红,包膜欠完整,表面粗颗粒状;C组:肝脏略小,色淡红,包膜欠完整,表面呈细小颗粒状,边缘完整。6.小肠组织病理学:N组:肠绒毛形态正常,排列整齐,上皮细胞结构完整,无脱落坏死现象,未发现炎细胞浸润。M组:肠绒毛排列紊乱,多数肠绒毛断裂、变短,可见部分绒毛脱落现象,固有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明显,可见炎细胞局灶性浸润。与M组相比,各治疗组小肠微观形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7.肝脏组织病理学:N组:肝细胞大小、形态正常,肝小叶结构清晰。M组:肝细胞损伤严重,脂肪变明显,大量纤维组织呈条索状增生包绕破坏的肝小叶,典型假小叶结构形成,炎细胞弥漫性浸润。与M组相比,各治疗组肝脏微观形态均见不同程度改善。结论:1.化浊解毒清肠方可明显改善肝硬化大鼠模型肠道屏障功能,减轻肠黏膜损伤。2.化浊解毒清肠方能够改善肝硬化大鼠模型的肝组织形态,减轻肝脏组织学损伤。3.化浊解毒清肠方改善肝硬化大鼠模型肠道屏障功能的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浆ETX、D-LA及DAO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