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观察益气通络法联合中药泡洗对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差异,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内外兼治,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探讨益气通络法联合中药泡洗对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应用价值,为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为中医药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提供更多有效方案及新的思路。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观察益气通络法联合中药泡洗对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差异,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内外兼治,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探讨益气通络法联合中药泡洗对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应用价值,为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为中医药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提供更多有效方案及新的思路。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及病房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治疗组(36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如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加用甲钴胺分散片0.5g一日三次口服;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通络方药联合中药泡洗。连续用药4周,以治疗前后的神经毒性分级、中医证候积分、功能状态评分(KPS)为观察指标,评价患者治疗后周围神经病变改善情况以及对功能状态评分的影响及近期疗效;以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为安全性观察指标,评价益气通络法联合中药泡洗治疗气虚血瘀证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安全性,记录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建立Excel数据库,并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在研究过程中,因患者自身原因剔除2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例,不纳入统计分析。最终,共有70例患者完成临床研究,其中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结果如下:1.基线资料: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性别、化疗方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可进行比较。2.神经毒性分级:治疗前两组神经毒性分级情况经统计学分析,P>0.05,可进行比较。组内比较:分别对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进行秩和检验,P值均<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治疗均有效;组间比较: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后神经毒性分级情况,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神经毒性分级均下降,治疗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68.57%,经秩和检验:Z=-2.187,P=0.029,P<0.05,提示两组疗效有差异。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经统计学分析,P>0.05,可进行比较。组内比较:分别对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进行配对t检验,P值均<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治疗均有效;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91.43%,对照组总有效率62.86%,经秩和检验:Z=-2.895,P=0.004,P<0.01,提示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特别统计分析了气虚血瘀证中医临床症状的主症,结果表明益气通络法方药联合中药泡洗相较于单纯甲钴胺在改善患者肌肤不仁、少气懒言、肌肤甲错的临床症状上有更优的表现,而在疼痛症状的改善上两组没有显著差别。4.卡氏评分:治疗前两组卡氏评分经统计学分析,P>0.05,可进行比较。组内比较:分别对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进行秩和检验,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治疗均有效。组间比较: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后卡氏评分情况,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卡氏评分均升高,治疗组总有效率91.43%,对照组总有效率80%,经秩和检验:Z=-2.770,P=0.006,P<0.01,提示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5.安全性检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结果显示未出现明显变化,且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结论:1.益气通络法联合中药泡洗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比单纯西医对症治疗疗效更佳,能明显降低患者周围神经毒性分级。2.益气通络法联合中药泡洗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比单纯西医对症治疗疗效更佳,能明显改善气虚血瘀证表现的中医临床症状,尤其在肌肤不仁、少气懒言及肌肤甲错上更具有优越性。3.益气通络法联合中药泡洗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比单纯西医对症治疗疗效更佳,能明显提高患者功能状态评分,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4.益气通络法联合中药泡洗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温针灸次髎穴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法的优效性,以期丰富痛经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病例全部来源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天津中医药大学在校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的病人66例。随机分组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选穴相同,为次髎、三阴交、地机、关元。治疗组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次髎穴加用温针灸。两组均于月经来潮前5~7天开始治疗,1/d,连续治疗5d,治疗3个月经周期。中医痛经症状总积分
目的:通过观察醒脑开窍刺法联合经筋刺法、闪罐法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为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临床部第十三病区符合研究标准的住院病人62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两组均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及脑卒中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予经筋刺法针刺患侧面部,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于针刺治疗起针10min后给予面部闪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观察健康受试者廉泉穴针刺干预前后脑部自发功能活动变化,分析针刺对皮质吞咽中枢网络的影响,探讨廉泉穴针刺功效可能的中枢机制。方法:本研究纳入健康受试者20例,男女各10例,年龄23~33岁,均为右利手。研究通过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批件号:TYLL2021[K]字005),所有受试者试验前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采用自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与评估《灵枢》恢刺结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SPAS,Spastic Paralysis After Stroke)的疗效,并与常规针刺结合醒脑开窍针法进行对照研究,以期为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探索一种新且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研究标准的受试者分为恢刺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两组均予内科对症治疗和醒脑开窍针刺治疗,恢刺组采用恢刺法治
目的:通过观察温阳化浊法对脾肾阳虚湿浊内蕴型反复种植失败(Repeated implantation failure,RIF)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endometrial receptivity,ER)相关指标及胚胎解冻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周期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持续妊娠率的影响,探究温阳化浊法改善RIF患者ER及妊娠结局的安全
目的:探究真实世界环境下针灸综合疗法干预中风病合并假性球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营养状况,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为真实医疗环境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共收集中风患者414例,其中,中风合并假性球麻痹患者206例,中风未合并假性球麻痹患者208例,所有病例均源于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符合研究标准的住院患者。中风患者均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合并假性球麻痹患者
研究背景:随着人民水平日益提升,痛风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痛风早期症状不明显或症状发作后可自愈,容易被忽视,并且多数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随着病程进展,痛风可造成关节、血管、肾脏等损害。其中痛风性肾病(Gouty Nephropathy,GN)是痛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引起痛风性肾病的因素除血尿酸水平以外,仍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如病程、年龄、吸烟、饮酒、血压、血糖、血脂等。有研究表明中医体
目的评价中医适宜技术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对青少年轻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确诊为轻度近视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青少年患者75例(150眼)作为此次研究的样本量,按照就诊日期及顺序编号,用随机数字表将样本分为观察组A组25例(50眼),对照组B组25例(50眼),对照组C组25例(50眼)。观察组A组使用中医适宜技术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经筋排刺法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对比,以期能为临床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提供一种有效的针刺治疗手段。方法:本课题拟纳入自2020年4月份至2020年12月份之间前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特需门诊就诊的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确诊患者,共60例,通过SPSS22.0生成随机数字表,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随机等分为两组。在两组病例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治疗
目的:通过统计分析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患者的中医证型、焦虑抑郁、内镜表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分布规律,从而探讨RE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内镜表现、H.pylori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为RE的诊疗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消化内镜检查示反流性食管炎的3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