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霍妮视域解读《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的神经症人格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bola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代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杰作之一,《最蓝的眼睛》描绘了布里德洛夫家庭的悲惨生活。主人公佩科拉生活在一个冷漠无情,缺乏关爱的家庭。同时她也在白人主导的社会和黑人社区受尽鄙视。佩科拉把一切不幸归因于自己的黑人身份,因此她寄希望于拥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去改变现状,却走上了精神错乱之路。在残酷的社会环境下,佩科拉的父母也经受过和她相似的痛苦。由此可见,在白人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三位家庭成员都遭受着心理创伤。布里德洛夫一家作为美国黑人的缩影,他们受到的精神创伤是社会文化环境对黑人精神世界影响的反映。本文运用心理学家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分析造成佩科拉、乔利和波琳神经症人格的原因和神经症人格的表现,揭示了充满敌意和歧视的社会文化环境对黑人神经症人格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分析三位主要人物,作者指出他们都遭受着焦虑,即敌意世界里的一种孤立感和无助感。敌意的世界在文中表现为占主导地位的白人文化,社区的冷漠和家庭的残酷等。为了减轻焦虑,他们形成了人际策略和内心策略。在人际策略方面,佩科拉、乔利和波琳各自形成一种神经症趋势,即顺从型类型,攻击型类型和逃离型类型。在内心策略方面,三位主要人物都疏离了自我,佩科拉和波琳沉迷于理想化意象,乔利采用了自我憎恶外化的方式。人际策略和内心策略导致了僵化的行为反应以及潜能与实现之间的脱节。上述分析表明,莫里森揭露了布里德洛夫家庭成员如何从内外两方面表现神经症人格,并失去了自我。本文通过揭示布里德洛夫家庭成员扭曲的心理和不正常的行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在塑造黑人健全的人格中的关键性作用。应当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帮助黑人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霍妮视域下《最蓝的眼睛》中神经症人格的解读使其在神经症分析中具有实践和理论意义。
其他文献
词汇是语言的核心部分,词汇研究也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焦点,而词汇附带学习又是词汇研究中的热点。多年以来,研究者花费了大量的努力,采用不同的方式去研究不同条件下的词汇附带
《美国人》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作品之一。其故事情节可视作是对圣经中亚当神话的移位,故可从原型批评角度解读该小说。主人公克里斯多夫·纽曼(Christopher Newman)在欧洲
人是语言的主体、文化的主体、交际的主体。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大特点就是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作为语言的主体,人自然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中心,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也从外
博弈论是当代经济学领域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是分析和解决冲突和合作的工具,是研究决策者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收益,以及不同决策者之间决策的均衡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人和德国人在各领域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因此对德国人形象研究变得更为重要。本文以《DieLangnasen》(《大鼻子》)一书为研究对象,对比了中德两国人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