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代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杰作之一,《最蓝的眼睛》描绘了布里德洛夫家庭的悲惨生活。主人公佩科拉生活在一个冷漠无情,缺乏关爱的家庭。同时她也在白人主导的社会和黑人社区受尽鄙视。佩科拉把一切不幸归因于自己的黑人身份,因此她寄希望于拥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去改变现状,却走上了精神错乱之路。在残酷的社会环境下,佩科拉的父母也经受过和她相似的痛苦。由此可见,在白人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三位家庭成员都遭受着心理创伤。布里德洛夫一家作为美国黑人的缩影,他们受到的精神创伤是社会文化环境对黑人精神世界影响的反映。本文运用心理学家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分析造成佩科拉、乔利和波琳神经症人格的原因和神经症人格的表现,揭示了充满敌意和歧视的社会文化环境对黑人神经症人格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分析三位主要人物,作者指出他们都遭受着焦虑,即敌意世界里的一种孤立感和无助感。敌意的世界在文中表现为占主导地位的白人文化,社区的冷漠和家庭的残酷等。为了减轻焦虑,他们形成了人际策略和内心策略。在人际策略方面,佩科拉、乔利和波琳各自形成一种神经症趋势,即顺从型类型,攻击型类型和逃离型类型。在内心策略方面,三位主要人物都疏离了自我,佩科拉和波琳沉迷于理想化意象,乔利采用了自我憎恶外化的方式。人际策略和内心策略导致了僵化的行为反应以及潜能与实现之间的脱节。上述分析表明,莫里森揭露了布里德洛夫家庭成员如何从内外两方面表现神经症人格,并失去了自我。本文通过揭示布里德洛夫家庭成员扭曲的心理和不正常的行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在塑造黑人健全的人格中的关键性作用。应当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帮助黑人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霍妮视域下《最蓝的眼睛》中神经症人格的解读使其在神经症分析中具有实践和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