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向一个理论的综合——刘若愚诗学批评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际批评家”的刘若愚先生(James J. Y. Liu),以其立于中西会通之际的优越性,全面深刻地梳理和阐释了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并致力于中西诗学的融通,“朝向一个综合的理论”,朝向中西文学理论的综合,建构超越中西分野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学理论。论文共分五个部分。引论部分,主要介绍刘若愚的传奇人生经历,以此来揭示这位游走在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批评家的学贯中西的独特学术背景,这正是刘若愚毕生学术研究的坚实基础所在。第一章从“文字媒介”和“文化观念”两个角度切入,系统介绍作为中国古典诗歌表现媒介的中文以及关乎诗人精神的现象和概念。刘若愚对汉字特性、汉语诗歌语言特性及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分析,对于纠正西方文学界长期以来对汉语诗歌的某些误读和认识偏向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主要围绕《中国诗学》和《中国文学理论》两部诗学专著展开,详细介绍刘若愚整合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的两次努力:在《中国诗学》中,刘若愚提出道学、个性、技巧、妙悟四种诗观,完成了融合中西诗学的首次尝试;在其后的《中国文学理论》中,刘若愚进一步将上述观点扩展为一个包括形上、决定、表现、技巧、审美、实用等六种观念在内的完备体系,这也是刘若愚会通中西的再次努力和尝试。第三章以刘若愚本人的诗学理论为旨归,着重介绍其境界论、意象论以及悖论诗学,三者共同构成其诗论的理论内核,并从刘若愚的诗学个案——李商隐诗歌译介及阐释来探讨中西诗学之融通。论文从而总结了刘若愚中西比较诗学的学术特色与意义在于,因为游走于中西两种文化符号之间,故当其对中国古典诗学进行观照之时,则有着西方学术体系的参照;当其吸纳西方学理之时,则又能瞻顾中国文化传统的立场。既没有试图将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流派的批评方法强加于中国诗学之上,也没有墨守中国传统方法。故其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阐释,既与国内学者的传统理路大异其趣,又与纯粹西方学者的眼光颇有不同。
其他文献
以林传甲《中国文学史》、黄人《中国文学史》为代表的20世纪初期的文学史编纂与《四库提要》之间,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林传甲《中国文学史》大量征引《四库提要》,以此作为
采用阳极溶出伏安法,建立了在pH 5.0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NH4Cl溶液为支持电解质和辅助络合剂,使离子溶出峰电位差增大、峰形尖锐并消除锌离子的影响,抗坏血酸为除氧剂消除
当代白族主要实行乳名和学名并用的双名制。双名制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历史上白、汉双语并用的语言环境有密切关系。而双名制则是双语民族社会交际的客观需要。
以Jettex R Black V墨水为例,对数码喷墨印花中产生的废墨进行回收再利用,制备再生活性染料墨水Regenerated Black;比较了Jettex R Black V墨水与Regenerated Black的性能,讨
简述了水泥缓凝化学原理及常用油井水泥缓凝剂的类型,综述了国内外油井水泥缓凝剂的研究进展,包括有机物类[有机膦酸(盐)和羟基羧酸(盐)],聚合物类(AMPS共聚物和其他聚合物),
乳化剂具有两性分子结构特点,能够降低乳状液体系界面能,增加其稳定性。天然多糖无毒且具有益生作用,许多天然多糖具有良好的乳化作用,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如阿拉伯胶、黄
<正>2015年6月11-13日,亚洲心血管影像年会(ASCI)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在此次年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赵世华教授因其在心脏磁共振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大会颁发
利用1982-1999年AVHRR Pathfinder卫星遥感观测的植被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资料和中国730个气象台站的温度、降水观测资料,研究了中国不同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的类型及程度在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流式细胞术法检测正常人、114例感染患者(细菌、真菌感染患者)的血清IL-2、IL-4、IL-6、IL-10、IFN-γ、T
随着我国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升,专利审查模式需要进一步转变和优化,同时,还需要加强专利审查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进专利审查模式转变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