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解决三农问题,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合理测度农村居民福利水平是改善民生、服务三农的重要前提。另外,物价变动是影响农村居民福利水平的重要因素,研究物价变动对农村居民福利水平的影响,为政府调节农村居民福利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对改善农村居民福利水平现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价值。本文依据福利经济理论,结合中国农村居民特点构建了农村居民福利水平统计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统计测算,借助面板数据统计模型和面板门限的估计方法从消费、生产、销售三个角度分析了物价变动对农村居民福利水平的影响,基于Lucas的福利效用理论对物价变动造成的农村居民福利损失进行了统计测算。选取了中国统计年鉴中2003-2013年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构建了农村居民福利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其中包括收入与消费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医疗卫生水平、农业生产水平以及教育文化水平五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各有两个二级指标,指标间的冗余度和相关性较低,独立性高。(2)农村居民福利水平指标的重要性随着时期变化而有所不同,例如:2005-2006年农村居民福利水平权重最大的指标是医疗卫生水平,2007-2009年农村居民福利水平权重最大的指标是社会保障水平。2010年以后,农村居民福利水平权重最大的指标是教育文化水平。(3)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对农村居民福利水平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即:当CPI0.0002时,是所谓的通货紧缩时期,CPI变动对农村居民福利影响是负向;当0.0002CPI0.036时,CPI变动对农村居民福利水平影响是正向的;当CPI0.036时,CPI变动对农村居民的福利影响是负向且负向效应系数约为-0.1415。(4)物价变动对农村居民福利水平存在着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如下:①农村居民福利水平自身具有明显的棘轮效应,即滞后一期的农村居民福利平均水平对当期的农村居民福利平均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影响系数约为0.8。②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对农村居民福利平均水平存在负向影响,影响系数是-0.18,即生产资料价格变动1%个单位引起农村居民福利平均水平变化0.18%个单位。③粮食类产品当期价格变动对农村居民福利水平无明显影响,滞后一期的价格变动对农村居民福利水平存在正向影响,影响系数约是0.1,即粮食类商品滞后一期的价格变动1%个单位会引起农村居民福利平均水平变化0.1%个单位。④利率变动对农村居民福利平均水平有负向影响,且系数约为-0.03,即:利率每变化1个百分点会引起农村居民福利平均水平变化0.03个百分点。(5)物价变动造成农村居民总体福利损失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性,其中,最大的地区是北京市,最小地区是青海省,东部及西部部分省份总体福利损失较小,中部及西南地区总体福利损失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