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危险废物的产生量越来越大,由于危险废物具有毒性、易燃性、爆炸性、腐蚀性、化学反应性或传染性,不但污染空气、水源和土壤,而且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破坏生态环境和危害人来健康。目前多采用安全填埋的技术对其进行处置。但是,危险废物填埋场在填埋阶段会产生渗滤液,而一旦发生渗漏,渗滤液透过防渗层通过包气带进入地下水,溶质随地下水的运移会对周边地下水环境产生污染风险。本文以河西地区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为例,通过对评价区开展环境水文地质调查及地下水水质现状监测及评价,获得拟建项目所在区域的基础地质资料,以判断本项目建设对地下水环境的潜在影响。为保护地下水资源环境,防止地下水污染,本文开展了相应的工作,取得的结论如下:本文采用标准指数法,通过对不同类型地下水进行最大值、最小值、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的分析,综合评价项目所在评价区不同类型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结果显示评价区水环境质量现状不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水质标准要求。潜水超标项目有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氨氮及氯化物;承压水水质超标项目有pH、、溶解性总固体、氨氮及氯化物。氨氮的超标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有关,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pH的超标与当地原生地质环境有关。基于拟建项目的地质条件,建立包气带一维垂向饱和-非饱和土壤水中水分运动方程(Richards方程),采用无滞后效应的Van Genuchten-Mualem模型模拟包气带水流运移。根据多孔介质溶质运移理论,考虑土壤吸收的饱和—非饱和土壤溶质运移的数学模型,模拟污染物在包气带中的运移规律,结果显示,各类污染物在渗漏发生23300天(63年)后到达承压含水层,在29000天(79年)后污染物浓度达到最大值。建立评价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及溶质运移模型,利用GMS软件模拟预测污染物在承压水含水层的迁移转化.在模拟期内,危废场地中的淋滤液渗漏对承压水含水层造成污染,并出现超标现象,在污染物进入承压含水层运移100年后,污染物最大运移距离为约2.8km,污染羽前端距离最近敏感点天生泉约12km,不会对下游天生泉及鸳鸯池水库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