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及当代传承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ru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民间艺术包含三峡民间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艺术形态。它是三峡地域民众的共同心理基础,也是三峡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民间艺术品类丰富,包括2个主类,10个亚类和26个小类。三峡世居民众质直敦厚、忠义尚武的民系性格形成了三峡民间艺术阳刚磊落的艺术特征和豁达浪漫的精神特质。三峡民间艺术因三峡地理生态与文化生态交汇而产生,也因两大生态系统的历史变迁而不断发展。同时,它也因各时期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尤其是随着物质技术更新、经济贸易往来、生产方式变革、宗族结构变化、社会观念更替、风俗信仰改易等因素的促动而出现系统内部的新旧交替或品类消长。对三峡民间艺术产生影响力的文化生态因素首先是民间风俗,其次是三峡地域文化,再次是宗族结构、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科学技术、地理环境等。民间风俗是三峡民间艺术产生、发展的源动力,它对其艺术形态的衍生及传承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简言之,文化生态是关键,它既保证三峡民间艺术的持盈守成,也促进其自律变革。近百年来,三峡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科技化发展为三峡民间艺术发展带来机遇,但也因生产生活方式、结构、空间的剧烈变革而带来传承人、品类和民艺精神的疾速流失。近年频繁的“非遗”申报及传统民艺的产业复兴,给濒临绝境的三峡民间艺术带来一些生机,却无法阻挡其衰颓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将民间艺术发展简化为对艺术本体的传承而忽略其与文化生态的整体关联性。因此,要想传衍这一母型艺术,令其发挥民间艺术造物化人的多元功能,须立足当代实行“生态原境”传承,即“民间风俗-传承主体-文化空间-民间艺术”四位一体的保护与传承。对三峡民间艺术的研究的案例显示,“生态原境”传承模式是当前民间艺术发展的理性道路。在此模式下,民间风俗和地域文化土壤得以培育,民间艺术重获创新发展的精神原动力;民间艺术传承主体(非遗传承人和普通民众)的培育双脉并进,民间艺术重获生产与消费的良性结构,获得主体精神的润泽与观照;民间艺术在城市和乡村新图景中扎根,其形态和功能将被激活,获得物质、媒介与技术的支持。最终使民间艺术内在与民间风俗、传承主体、文化空间及其自身构成的良性文化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CRISPR/Cas9文库介导的全基因组筛选技术简单高效,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病毒宿主因子筛选、肿瘤药物靶点筛选以及免疫因子筛选等多个研究领域。目前CRISPR/Cas9文库转染多数是由病毒载体介导的,而病毒文库在体内直接进行筛选受到诸多限制,因为它存在制备步骤繁琐、对实验条件要求高、具有安全风险、具有免疫原性、转染细胞类型受限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开发一种新型的可以应用于体外和体内筛选的CRISPR
水稻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持续改良水稻品种的产量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产量的形成是各产量因子协调发育及其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挖掘产量因子相关基因,并解析产量因子间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相互作用的遗传基础,将为水稻品种产量潜力的持续改良提供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本研究利用具有高度多样性和代表性的栽培稻微核心种质(MCC)和扩展的微核心种质(EMCC)及其全基因组重测序所得到的高质量SN
氮素是植物所必需的大量矿质营养元素之一,在粮食生产中也依赖氮肥的大量施用。铵态氮不仅作为重要的氮源被植物吸收,同时也是体内氮代谢的关键中间产物。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的研究发现,铵转运蛋白(AMT/MEP/Rh)介导了根系铵的吸收以及向地上部的运输过程,但在重要粮食作用玉米中还未有系统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明确玉米铵转运蛋白基因ZmAMT1;1a是否介导玉米根系对铵的吸收,以及铵转运蛋白ZmAMT2;1基因
DNA甲基化作为植物体内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对于抑制转座子的活性,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以及调控基因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前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物种中DNA甲基化模式和调控途径存在差异。本研究分析了染色质重塑因子DDM1在玉米上的功能。ZmDDM1基因具有两个拷贝,高度同源,都在玉米幼胚中高丰度表达。单突与野生型相比无明显表型,而纯合双突变体表现为早期胚败育。野生型和双突变体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