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TS测序技术外耳道真菌群落构成分析及桉芩耳用喷剂治疗外耳道真菌病的临床研究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q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外耳道真菌病是外耳道皮肤的一种浅表性真菌感染性疾病,临床非常多见。其病原真菌鉴定多依赖于以培养为主的形态学分类方法,但常面临菌种难以培养、检出率低、鉴定者主观性强等不足,导致延误诊断,影响后续治疗,甚至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目前,本病的治疗以广谱抗真菌药物外用为主,然而本病易于反复,迁延难愈,对患者造成很大困扰,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可导致耐药及外耳道菌群失调。因此,寻找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的非抗菌药物成为本病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采用ITS测序技术探索外耳道真菌病的真菌群落构成,鉴定主要病原真菌,旨在引导及时、准确的诊断;同时结合体外抑菌实验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对一种中药组合物桉芩耳用喷剂治疗外耳道真菌病进行疗效评价,并结合急性毒性实验与皮肤刺激性实验研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1.临床研究:招募2020年5月~2021年4月期间就诊于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并符合外耳道真菌病纳入标准的患者20例(共28患耳),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10例(共14患耳),对照组/B组10例(共14患耳),另招募健康受试者10例(健康组/C组,共20耳)。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先行外耳道分泌物采样,清理外耳道后再外用药物治疗。A组予以桉芩耳用喷剂喷耳,一次1喷/耳,一日1次;B组予以联苯苄唑溶液喷耳,一次1喷/耳,一日1次。疗程为2周,记录用药前、用药第7天与用药第14天耳痒、耳闷、耳痛及听力下降等症状、体征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结束后随访2月,观察有无复发及不良反应。健康受试者仅行外耳道分泌物采样作为对照。2.真菌鉴定、菌群构成及多样性分析:①显微镜检查:将上述采样拭子行分泌物涂片及革兰氏染色,于显微镜下观察;②真菌培养:将采样拭子于沙保罗琼脂平板上行四区划线,置于28℃恒温箱培养2~4天,肉眼观察菌落生长情况,采用透明胶带法行乳酸酚棉蓝染色,再次镜检记录初步鉴定结果;③ITS测序分析:所有采样标本经DNA提取、PCR扩增及文库构建,利用Illumina平台进行真菌rDNAITS序列高通量测序分析。经QIIME数据除杂、OTU聚类分析、比对Unite真菌数据库,获取真菌群落构成信息。基于Mothur的稀疏度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α多样性分析,包括覆盖度(Good’s coverage)、丰富度(Chao1)及多样性(Shannon、Simpson)指数等。使用 UniFrac进行β多样性分析,基于Bray-Curtis距离矩阵的主坐标分析(PCoA)及相似性分析(ANOSIM)进行样本间多样性指数的统计学差异比较。另外,生成症状、体征与真菌菌属的Heatmap数据。通过LEfSe分析鉴定样本中的真菌物种,使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分析样本间的变化和差异,采用线性判别分析(LDA)确定各组显著丰富的真菌类群。3.桉芩溶液体外抑菌实验研究:将培养所得的病原菌株①(培养于28℃恒温箱)、菌株②(培养于35℃恒温箱)及采购标准菌株③(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活化后制备菌悬液,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桉芩溶液及联苯苄唑溶液对实验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制备含药培养基,比较点样接种法与菌块接种法的可行性,选择合适的方法接种实验菌株,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桉芩溶液及联苯苄唑溶液对实验菌株的抑菌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4.桉芩溶液安全性动物实验研究:①急性毒性实验:对SD大鼠行外耳道给药,以生理盐水作对照,观察其精神状态及活动情况、摄食摄水、大小便、耳部皮毛、外耳道皮肤及鼓膜情况,给药前、后分别行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7天后取大鼠外耳道皮肤及鼓膜,行病理学检查;②皮肤刺激性实验:对新西兰兔背部皮肤两侧对称脱毛后给药,以生理盐水作对照,记录皮肤刺激性评分、评价皮肤刺激性强度,并取其背部皮肤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临床观察:受试者用药第7天和第14天,A组与B组症状、体征总评分明显降低(P<0.05),各症状、体征明显缓解(P<0.05),用药7天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8.57%、64.29%,用药14天后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治疗后2月A组患者3耳复发,该组总评分均值0.93分,B组患者7耳复发,该组总评分均值2.3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2.显微镜检查及真菌培养:A组与B组治疗前镜下均可见散在的真菌菌丝或孢子,其中,A组14个样本与B组12个样本经培养后形成沙土色、浅褐色或灰黄色的颗粒状菌落,经乳酸酚棉蓝染色后可观察到曲霉菌的典型形态,C组未观察到真菌菌丝或孢子,培养亦未见真菌菌落生长。3.真菌群落构成及多样性分析:(1)患病组(A组与B组)样本治疗前观察到的OTU数量低于治疗后及健康组,Chao1、Shannon指数亦低于治疗后及健康组,Simpson指数则升高,说明与健康外耳道相比,外耳道真菌病患者的真菌种类丰富度和多样性下降,并在治疗后回升。(2)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PCoA显示:患病组治疗前、后样本菌群存在差异(P<0.05),且相比于治疗前,治疗后样本菌群逐渐趋向于健康组(P>0.05)。(3)在门水平上,患病组治疗前以子囊菌门占主导,治疗后子囊菌门丰度下降、担子菌门丰度攀升,健康组则以担子菌门占优势。(4)在属水平上,曲霉菌是患病组治疗前样本的优势菌属,在A组13个样本及B组11个样本中丰度>80%,在9个样本中丰度甚至>99%。治疗后样本中曲霉菌丰度下降、马拉色菌丰度升高,部分甚至反超曲霉菌而占据主导地位,在10个样本中马拉色菌的丰度>80%。马拉色菌在健康组20个样本中丰度均>80%,在3个样本中丰度甚至>99%,占据均对优势。此外,患病组样本中还检测到较高丰度的Sagenomella、枝孢霉菌和青霉菌,健康组样本中还检测到Pseudomicrostroma和链格孢菌。(5)真菌菌属与症状、体征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曲霉菌属与症状、体征呈正相关,马拉色菌属与之呈负相关,其他多数菌属与症状、体征的相关性波动较大。鉴定结果表明:显微镜检查及真菌培养鉴定结果为:患病组样本主要病原菌为曲霉菌(26/28),余2个样本无法鉴定,C组无法鉴定真菌种类;ITS测序鉴定结果为:患病组主要病原菌为曲霉菌(28/28),C组主要常驻菌为马拉色菌(20/20)。二种方法鉴定结果基本一致,后者检出率更高,可提供信息更全面。4.桉芩溶液体外抑菌实验:(1)桉芩溶液对实验菌株①、②的MIC均为12.5μg/ml,对标准菌株③的MIC为50μg/ml,联苯苄唑溶液对实验菌株①、②的MIC均为25μg/ml,对标准菌株③的MIC为100μg/ml。(2)桉芩溶液含药培养基对菌株①、②及③培养2天的抑菌率分别为(86.10±0.90)%、(80.10±11.60)%及(70.30±14.00)%;4 天后的抑菌率分别为(60.40±7.40)%、(53.80±13.00)%及(32.00±5.20)%;6 天后的抑菌率分别为(48.00±5.30)%、(46.60±9.60)%及(22.70±4.90)%。5.桉芩溶液安全性动物实验:实验组大鼠未出现全身急性毒性反应,外耳道皮肤病理切片结果未见明显异常,部分大鼠鼓膜病理切片结果显示轻-中度水肿,与对照组结果相似;新西兰兔背部皮肤未出现明显红斑及水肿,组织病理切片亦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曲霉菌是外耳道真菌病的主要病原真菌,Sagenomella、枝孢霉菌和青霉菌也可能是本病的病原真菌;马拉色菌是健康外耳道的主要常驻真菌。2.外耳道真菌病的真菌群落构成与健康外耳道存在差异,患者外耳道的真菌种类丰富度和多样性较健康外耳道下降,并于治疗后回升。3.与传统形态学方法相比,ITS测序对外耳道真菌病的鉴定结果更准确、丰富,检出率更高,可帮助临床医师全面了解外耳道真菌病患者的真菌群落构成,并有助于评估抗真菌药物的疗效。4.桉芩耳用喷剂可通过抑制曲霉菌调节外耳道真菌群落构成及菌群多样性,改善外耳道真菌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其临床疗效与联苯苄唑溶液相当,治疗14天更佳,2月后疗效相似,复发率较低,无明显不良反应。在体外对曲霉菌(土曲霉)也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且无明显急性毒性和皮肤刺激性,安全性较高。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人口的高速增长和过程工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与日俱增,而作为主要能源来源的化石燃料逐渐枯竭。针对该矛盾,我国的“双碳”战略要求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在过程工业中,功和热是最主要的两种能量形式,前者在变压设备中消耗或产生,后者通过换热设备传递给工艺流股或从工艺流股处吸收,两种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如果将两者对应的流程网络作为一个系统(即功热交换网络)进行同步的优化设计,那么可以
贫困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难题,它不仅是阻碍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等的消极因子,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均衡抑或发展水平不高的结果。正因如此,世界各国和地区都采取诸多措施来推进贫困治理,藉此希望改善本国、本地区民众的生活福祉,增强执政党和政府的合法性,巩固自身的执政基础。中国也不例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及其政府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长期的反贫困斗争,从最初的以单纯发展生
高校承担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青年学生中的先锋分子,是党的青年政治骨干,应当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突出的专业素质能力、卓越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强大的榜样引领力。能否培养出一批坚定的、经得起复杂环境考验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目前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运行虽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尚不完善
目的:肥胖在高血压患者中普遍存在,其显著增高的心血管风险及尚缺乏针对性的有效干预手段成为高血压防治中的难点,肥胖高血压患者脂肪稳态失衡是其合并多种代谢紊乱的病理基础,本研究依托江苏省科技重点研发计划(NO:BE2017775)“清肝滋肾方促进脂肪稳态改善肥胖高血压代谢紊乱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国临床试验注册号ChiCTR 1800018074),通过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设计,探讨在降压达标基础上,清
完带汤是清代名医傅青主创制治疗带下疾病的经典名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女性常见的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根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现代中医学将其归属于“带下病”范畴。通过古代、现代文献梳理,我们提出“完带汤恢复VVC阴道微生态的线粒体保护机制”研究假说,并从微生态-免疫微环境中菌群—线粒体STING信号通路为切入点,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探索完带
目的:观察疏肝散结汤治疗肝胃郁热型浆细胞性乳腺炎肿块期的临床疗效,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并通过实验验证疏肝散结汤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1.选取南通市中医院2020年1月~2021年8月门诊及住院的符合中西医各项标准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共计41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蓝丁格尔乳腺治疗仪治疗4周,抗生素静滴2周,口服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疏肝散结汤口
目的:1.观察穴位贴敷(Acupoint Sticking Therapy,AST)治疗哮喘(Bronchial asthma,BA)气道炎症的临床疗效以及分析BA患者外周血中Ⅱ型固有淋巴细胞(Type Ⅱ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s)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2.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超
目的:从长链非编码 RNA MALAT1(Long non-coding RNAMALAT1,lncRNA MALAT1)对成纤维样滑膜细胞调控的角度阐释芍药苷对类风湿关节炎作用的分子机制,以期寻找类风湿关节炎新的潜在的治疗靶点。方法:(1)按照纳入标准将病例入组,分为类风湿关节炎组、骨关节炎组、创伤性关节炎组,收集各组滑膜组织样本,提取、分离和鉴定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使用qRT-PCR技术分别检测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