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基础,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是治国安邦的必要条件,其多少和丰歉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长久稳定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古代封建社会,粮食赋税是主要财政来源,在当代社会,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血脉。粮食储备正是连接生产与消费,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不断提升粮食储备的管理水平对维护粮食储备安全生产工作及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粮食储备安全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性和现实性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地方区域内粮食供需安全,还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国是具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对粮食的需求量非常大,这就导致粮食供需安全的基础比较薄弱。从近几年来看,随着工业化、现代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尤其近一年来国家出台了放开二胎相关政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消费的需求性必然呈刚性增长,而人口的增多,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导致耕地的减少,加之水资源的短缺、气候的变化等从根本上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从全国粮食消费看,粮食的供需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将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粮食储备作为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链接生产和消费,对供求和价格波动起到重要的缓冲作用,因而研究粮食储备安全问题,分析影响储备粮问题的各种因素,探讨发挥粮食储备功能的途径,建立合理地方储备粮管理模式,提高储备系统运行效率,对保障地方粮食安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粮食的生产具有不稳定性和季节性;而粮食的消费又具有常年性、连续性以及不确定性,决定了粮食储备的不可或缺性。粮食储备是一个地区宏观调控的重要物质基础,对维护地区稳定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建国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粮食储备管理的探索。 为了加强和规范国家对粮食储备的管理,国务院于2003年8月份颁布实施了《中央储备粮(简称中储粮)管理条例》,确立了中储粮的垂直管理模式。明确国务院发展和改革部门、国家粮食管理行政部门、中储粮管理总公司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在对中央储备粮的管理的职责和分工。对中央储备粮的收购、储备、轮换的方式,以及粮食的动用、补贴、农发行信贷和监督监管等做出了具体规定(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2003)。山东省人民政府根据中储粮管理条例的有关精神,也于2006年5月颁布实施了《山东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对地方储备粮的收购、储存、轮换、动用、法律责任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规范,基本形成了各级政府首长负责,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农发行、承储企业以及工商、物价、质检等部门分工分责、齐抓共管的储备粮管理体制。这标志着我国粮食储备管理正全面步入了法制轨道。虽然有关法律法规仍然不健全,但这标志着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大的趋向。 提高地方储备粮管理水平,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长期的一个课题。因此,不少专家学者始终不渝的进行了很多研究和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给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多文献参考。 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区域的粮食储备管理模式对地方粮食安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曹县是山东地区西南部重要的小麦主产区,该地区的粮食储备管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文章正是以曹县地方粮食储备管理为例展开对地方粮食储备管理的研究。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情况综述、我国粮食储备管理的相关概念、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的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二部分简单的回顾了我国粮食储备管理体制的变迁,首先对当前中央储备粮管理模式进行了简介,其次论述了当前地方储备粮的角色定位,最后归纳了中央储备粮管理方式对地方储备粮管理的有利影响。第三部分以曹县地方粮食储备库为例,概述了曹县地方粮食储备管理库的概况、管理现状以及在管理过程中发现的某些问题并对曹县地方储备粮管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三个层面叙述了产生管理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论述了曹县在推进地方储备粮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的几点做法和尝试。第五部分根据对曹县地方粮食储备库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与粮食储备安全的建议和对策。第六部分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