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则是基础的基础。我国政府和人民一直以来对粮食安全问题都十分关注,非常重视对耕地的保护,来保障粮食的生产。截止2015年,我国的粮食产量创下了“十二连增”的佳绩,不过我国要继续保持粮食产量的平稳增长难度仍然较大,因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有限的耕地资源已经成为我国粮食生产所遇到的最大瓶颈之一。四川省是国家确定的13个粮食大省(主产区)之一,也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粮食主产省。截止到2015年,四川省的粮食总产量达3442.8万吨,排在全国第七位,粮食种植面积为6453.9千公顷,排在全国第五位,对全中国来说,四川省的粮食生产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但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四川省掀起了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浪潮,耕地的非农化也同步加快,耕地保护的压力非常大。由于生产经营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四川省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都是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土地营养成分流失加快,加上部分农民对农药、化肥等化学品的过量使用,土地污染程度加剧。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耕地面积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所以加强四川省的耕地保护,保障四川省的粮食生产,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本文通过查询中央和地方统计年鉴,搜集相关统计数据,了解和分析四川省耕地和粮食生产的现状,发现四川省耕地减少趋势明显,耕地后备资源紧张,耕地的结构不够合理,耕地质量占补不平衡,自然灾害损毁耕地现象严重,但是粮食的播种面积和产量总体上还是趋于稳定的。利用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耕地面积变化和耕地质量变化对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主张从保持耕地总量平衡,加强土地污染的监管和治理,综合整理土地提高肥力,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等方面出发,更好地保护四川省的耕地和粮食生产。全文内容总体上分为五个部分,具体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本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主要的创新点和不足等内容进行解释和阐述,重点是论述当前的研究现状,为后文内容做铺垫。第二部分为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等相关概念和理论。对相关概念进行准确界定,任何的研究都必须有依靠相应的理论基础,否则难以让人信服。通过系统阐释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相关理论,为后文的论述做好准备。第三部分为核心部分,对四川省耕地的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与粮食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利用回归模型,分析二者与粮食产量变化之间具体的对应关系。论述了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的作用和影响。第四部分主要是对四川省的耕地数量、质量和粮食生产进行描述和分析。主要包括土地状况、耕地变化的趋势以及耕地出现的问题,从耕地的面积和质量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同时还对四川省粮食生产的现状进行了一定的论述。第五部分为在粮食安全的视角下保护四川省耕地的对策。解决问题是任何研究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只提出问题而不解决将没有任何意义。为此本部分主要是针对四川省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