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以来一直是实现国民经济增长与保障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前,因政策偏向重工业,忽视最能够吸纳劳动力的轻工业,导致就业结构随之发生扭曲。到1978年,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计1.5亿人。改革开放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复苏繁荣,直接带动大规模的劳动力就业。在新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已逐渐形成从量到质的转型升级,而劳动力就业偏好也再次发生演化。历史经验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息息相关。进一步言之,产业发展升级必然推动劳动力就业偏好演化。从就业偏好演化也能够判断劳动力就业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社会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进而关乎产业的升级能否最终成功。因此,探究我国劳动力的就业偏好特征及其演化,引导劳动力合理就业尤为必要。基于此,本文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为时代背景,归纳了产业劳动力要素特点与就业特征;整理提出了就业偏好的内涵、特征、演化路径、演化条件、演化倾向以及对产业的作用机理等内容;分析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条件下,劳动力就业偏好演化趋势及其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效应,探究就业偏好是否合理;为引导劳动力合理就业,提升我国人力资本水平给予相关建议措施。在历史分析上,本文结合大量数据图表阐述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过程中劳动力就业偏好演化趋势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并指出当前我国劳动力就业偏好上还存在过多劳动力偏好第一产业、偏好高技术岗位劳动力数量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也表明当前市场就业结构未能与产业结构相匹配,国家还未能充分引导劳动力合理就业。在实证分析上,本文采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探究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的产业偏好、城乡偏好、风险偏好、区域偏好、工资偏好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总体上是促进了我国劳动力的合理就业,但在升级过程中过度提升资本要素占比对于劳动力就业存在“挤出效应”,会导致就业偏好逆转。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可发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了我国劳动力产出效率和就业质量,而就业偏好的合理演化最终能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率。因此本文从合理引导就业的视角,提出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强化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效应”、开展就业指导等相关建议举措,以期为相关单位与个人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