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费量也大幅增加,随之引发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已不容小觑。党的十八大以来,虽然我国在能源转型和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十二五”规划开始倡导能源转型并制定了相关战略举措,“十三五”能源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我国能源转型变革、创新发展的新目标及重点任务,并提出了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目标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宏伟蓝图,能源问题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推动能源领域改革、降低能源强度是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绿色发展和可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此相适应,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等一系列国家级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我国制造业转移加速,制造业产业转移对我国能源强度产生的影响也与日俱增。基于此,本文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制造业产业转移对我国能源强度产生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Moore思想对我国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方向及程度进行了测算,考察了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情况。结果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产业存在区域内与区域间两种层面上的转移,虽然幅度比较小,但是整体表现为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发生转移,并且在政策引导下制造业产业转移的趋势及幅度越来越明显。(2)对我国能源强度的情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考察了能源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在持续增长,其中东部地区能源消费量较大,中部地区能源消费量次之,西部地区能源消费量较小。能源强度的变化趋势与能源消费量的涨势相反,呈现递减趋势,其中西部地区能源强度水平较高,中部地区能源强度水平次之,东部地区能源强度水平较低。另外,本文还检验了能源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借助Stata软件得到能源强度的Moran’sⅠ值,该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表明我国能源强度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并不具有随机性,而是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3)进行计量分析时,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模型研究了制造业产业转移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制造业产业转移不仅会对承接地的能源强度产生影响,还会由于空间溢出效应影响邻近区域的能源强度。从全国来看,制造业产业转移对我国能源强度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我国能源强度产生了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制造业产业转出对能源强度产生了负向的影响和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中、西部地区承接制造业移对能源强度产生了正向的影响和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